转自:濮阳发布
距离高考仅剩十几天,
毕业生学习进入冲刺阶段,
家长们往往比孩子还紧张焦虑。
作为一名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
仅从家长在这个时期应该怎么做
提出如下建议:
一、保持平和心态
孩子经过十二年,特别是三年的高中学习,学习习惯、努力程度、思维模式、知识掌握等方面已基本定局。平时的考试,特别是联考成绩在学校、全省是一个什么样的位次也已基本固定(因为进入高三后,教育主管部门或者学校参加的各类联考,每次都会划定重点线、一本线、本科线)。
本学期进入一轮或者二轮的总复习,孩子分数普遍提高是肯定的,能逆转翻盘、杀出黑马的现象有,但这样概率比较低。经过总复习的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每门成绩提高5%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动辄像个别专家或辅导机构老师说的,短短几十天,增长多少分仅是个例,代表不了大部分,更不是普通现象。
因此,家长应有平和的心态,合理的期待,来面对孩子这一高中生活的最后冲刺期,营造相对宽松稳定的家庭氛围,和孩子一起积极迎接高考。
二、关注孩子的情绪
正常情况下,这一时期,学校会经常进行模拟考试,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多发现知识点的欠缺和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韧性。一旦出现模拟考试和预期差距较大,孩子往往会出现沮丧情绪,甚至对自我表示怀疑。这个时候家长更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让孩子明白,一次考试就是一次练习、一次的失利代表不了最终的结果。并和孩子共同分析出题者的意图,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成绩的波动,成为孩子的定海神针。
三、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和饮食
越是高考临近,家长越是要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和饮食:
走读的孩子,家长要给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特别是早饭,一定要提供含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热乎的早餐,如有可能,面条里面加鸡蛋,再放几个菜叶就是最好的早餐,督促孩子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大开夜车,确保孩子有足够的睡眠(以早读、上午上课没有困意为基本标准)。
住校的孩子,如果孩子不提出来、身体没有什么特别不适,就淡化这一项,不过分关注这些,因为学校的饮食结构、作息时间相对来讲是比较科学的。如果孩子不强烈提出非要回家住,家长就不要过度干涉。这个时候,家长越淡化、越从容,对孩子的影响越是正向的。
四、保持与老师的沟通顺畅
多年的工作实践,得出一个结论:孩子的成绩和家长与老师的有效沟通呈正相关。一个三年没见过老师的家长,和经常特别是每次考完之后与老师及时有效沟通的家长,孩子的成绩是有差别的。
家长不关注、老师主动关注的程度,和家长经常与老师沟通对孩子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双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沟通和挑剔的沟通以及不沟通,效果是不一样的。
家长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会推动老师对这个孩子更加关注。反映到孩子身上,他会因为老师的关注以及为了得到父母反馈的“好”,而对自己提高要求,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反之亦然。
五、避免过度关注
人常说:“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脾气是最大的,因为他的作业你全会,你光嫌孩子笨;高三的家长是最卑微的,因为孩子的脾气这个阶段是最大的,并且他的课程你不会。”这句话,看似调侃,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假学习”浪费时间,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只能在家里走路蹑手蹑脚、说话轻声细语,一会给孩子送杯开水,一会又送个削好的苹果。这种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只会让孩子更焦虑,甚至反感,要么产生负罪感,要么感觉到父母的“装”。正确的做法是坦然面对,保持平常状态。家长如果真懂,就指导孩子制定计划,和孩子一同了解高考政策;如果不懂,就尊重孩子的学习节奏和方法,避免给孩子过多的建议和压力。
六、做好后勤保障,鼓励适当运动
按照孩子的需要和学校的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确保孩子没有后顾之忧,能够专心学习。同时,鼓励孩子适当运动,提醒劳逸结合,保持强健的身体和稳定的心理。
总之,
这个时候家长要成为孩子的
坚强后盾和定海神针,
给孩子以乐于接受的关爱、
需要的支持以及坚定的信任。
田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