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锡日报
原标题:肌肉外甲、康复机器人、智能仿生腿、智能服务桩……
AI硬科技渐成助残新力量
有“大脑”的人工肌肉帮助脑瘫患儿自主行走,智能仿生腿让截肢的退役军人找回奔跑的快乐,智能服务桩让视障人士丝滑逛公园……最近,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引发市民关注。如何让残疾人平等、充分地融入社会,享受美好生活?答案藏在一个个科技助残的新场景中。
肌肉外甲让康复更高效
“我能自己走路啦!”近日,市儿童福利院的脑瘫患儿小畅身着远也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提供的肌肉外甲,惊喜地发现自己可以摆脱助行器自主行走了。今年“远也圆梦”肌肉外甲智能机器人残疾儿童应用示范基地落户市儿童福利院后,小畅成为首批受益者。为了让肌肉外甲与患儿更适配,远也科技研发团队会同院内康复师一起开展项目合作的方案拟定,结合儿童体型与功能障碍程度,院康复师为适合使用肌肉外甲的孩子制定了更为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不仅帮助患儿“跑得更快、走得更远”,远也科技的肌肉外甲还在助力康复方面有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残疾人、老年人、脑卒中患者、帕金森患者……肌肉外甲可以为他们提供有“大脑”的外置人工肌肉,帮助他们自主行走。
不仅更“聪明”,科技还让康复训练更有趣。在市康复医院的康复训练室,赵先生正使用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踝关节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与传统的枯燥训练不同,这款康复机器人搭载了射击、打乒乓球等趣味游戏,让患者在游戏中完成训练。为确保训练效果,在患者自身力量不足以达成训练目标时,机器人还会提供助力,帮助患者按要求完成相关动作。
智能装备让运动更自由
今年3月,我市启动“触未来·爱随行”——科技助力肢残人士公益项目,项目通过公开招募,分批次免费为肢体残疾人安装轻凌M3智能仿生腿。退役军人张赛全是受益者之一,接受评估时他表示:“我喜欢运动,原来的假肢虽然能步行,但没法跑步,爬山也需要借助工具,听说新的仿生腿装上后可以跑步,说不定我又能找回奔跑的快乐了。”
支撑跑步、跳跃等大幅度动作,轻松交替上下楼梯……轻凌M3智能仿生腿是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在脑机接口领域开发的一款具有智能算法技术与控制能力的新型智能膝关节假肢。据介绍,轻凌M3智能仿生腿可以通过传感器系统进行数据实时采集获取,经过算法处理后转化为指令控制产品的液压系统,从而实现智能化运动控制,使假肢能够根据用户的行走意图自动调整模式,满足下肢截肢患者在日常活动场景中对动作自由度的需要。
视障人士如何丝滑逛公园?这个问题在锡山区云林生态体育公园有了新解。“当前位置是东入口管理房前Y形路口,正面对我,左边通往足球场、棒球场及厕所……”这是公园里的无障碍智能服务桩在为视障人士提供语音指引,这样的智能服务桩,公园里共有十余个,视障人士使用相关小程序即可触发语音播报,从而了解自己所处位置以及目的地方向。
辅助设施让自强有保障
4月中旬,新吴区旺庄街道残疾人之家的一条生产线旁增设了一套视觉检测设备,用于检测产品合格率。据了解,以前检测产品的工作由小组内成员负责,直到他们承接了某配件公司的汽车扎带加工订单。由于该订单对扎带方向、长度都有较为精确的要求,且厂家要求合格率需达100%,单靠人力检测很难实现,期间由于质量不达标,厂家一度考虑终止合作。
“汽车扎带厂家需求量大、附加值高,操作也适合残疾人完成,所以我们不想放弃。”该残疾人之家的就业服务机构——乐益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调配中心工作人员姚瑶表示。人力无法做到,是否能通过科技手段?“我们在网上找到一家能生产相关检测设备的公司,引进这套视觉检测设备后,原本5个组一天的工作量现在2个组就能完成,且合格率也达到了厂家的要求。”姚瑶介绍。
科技进步帮助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体。在工作人员有为的桌前,有几个3D打印的小盒子,用来辅助他组装汽车扎带。据介绍,有为是智力残疾,因为手指异常粗壮,他做的汽车扎带总是没法通过验收。一次偶然的机会,无锡某企业得知了这一情况,便提出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几个模具辅助他组装扎带。有了这些小盒子做“外挂”,有为不但增加了收入,和其他同事的关系也更密切了。
(杨雯仪)
上一篇:后期菜价仍有下降空间
下一篇:多元布局寻求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