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抗衰老产业联盟)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下,科学减重已成为全民健康行动的重要议题。然而,从认知到实践仍存在断层——信息过载让“体重焦虑”的公众陷入“知识迷雾”,专业指导的缺位也进一步加剧了知行偏差。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在北京举办2025年全民营养周主场活动暨第七届全国营养科普大会,将全民营养周主题定为“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 全民行动”。与会专家、企业家再次重申——以营养和运动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核心措施,健康体重管理的核心在于能量平衡,只有做到“吃”与“动”的平衡,才能实现健康体重的目标。
体重管理势在必行
青少年群体中,每5人就有1人超重肥胖;我国成人中已经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其中成年居民超重率为34.3%、肥胖症率为16.4%;我国成为全球孕期妇女增重人数最多的国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超重率为41.7%,肥胖率为16.4%……当前,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全年龄段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于康指出,中国居民超重肥胖整体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加强干预、予以改善。
肥胖是人体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因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或机体代谢改变而导致体重过度增长的一种状态。而超重和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形象,更会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研究表明,肥胖症与200多种并发症相关,世界各国医学团体将肥胖症视为一种慢性疾病。
“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天津市儿童医院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林莹说,肥胖会影响孩子的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骨骼发育等,儿童期肥胖还会给成年健康带来“三高”、冠心病、肥胖相关癌症等远期危害。
“肥胖对母婴人群健康危害最为严重,事关人类繁衍、后代生存甚至是民族素质。”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副主任委员赖建强表示,肥胖会增加育龄期女性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和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特定疾病的风险。此外,肥胖女性还可能出现生育特征受损,如围产期胎儿死亡率升高、泌乳能力下降、乳汁营养降低等,对后代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生育性肥胖仍是女性体重管理的一大难点。”赖建强介绍,孕前、孕期和产后是三个关键时期,可能导致女性体重增加、产后体重滞留,带来超重和肥胖的风险。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女性孕期体重增长平均达14公斤,有41%的女性孕期体重增长超过推荐范围。而且,女性产后体重难以恢复到孕前水平,产后1至2年较孕前体重平均重3公斤,有39%的女性在产后半年、1年和2年内体重滞留超过7公斤、6公斤和5公斤。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代谢能力、咀嚼能力和感觉器官等逐步退化,可能导致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刘英华说,老年肥胖患者减重对冠状动脉疾病、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显著改善,但可能对骨密度和瘦体质量有轻微负面影响,尤其是老年女性更易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研究表明,腹部肥胖与老年人衰弱密切相关,腰围可能是检测老年人健康风险的更好指标。“一般来说,男性腰围应小于90厘米,女性应小于85厘米。如果超过这个标准,即使BMI正常,也可能存在腹部脂肪过多的问题,增加慢性疾病风险。”刘英华说。
无论是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儿童青少年,还是有着特殊的生理和营养状态的老年人群,科学规范体重管理都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适当减重可改善肥胖相关的疾病。”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介绍,已有研究证实,肥胖患者(或伴有并发症的超重患者),在起始的6个月内减重5%—15%,就能改善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
但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减重?“吃动平衡”是与会专家给予的共同答案。“只有做到‘吃’与‘动’的平衡,才能实现健康体重的目标。”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表示,“吃动平衡”的双向调节策略,抓住了解决超重肥胖问题的核心。合理的饮食摄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满足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的需求;适度的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新陈代谢水平,促进能量的消耗。
全社会普及守护健康
体重管理绝非个体意志的较量,而是国家食物系统的革命。关注“舌尖上的健康”,优化居民食物供应,满足不同人群体重管理的食物需求,已经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去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民政、体育等16个部门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对健康的严重危害,以提升全民体重管理的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为抓手,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提升群众健康预期寿命。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民生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再次强调了体重管理的重要意义,掀起了全民关注体重管理的新热潮。今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正式发布,强调要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践行大农业观与大食物观,构建营养导向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陈萌山表示,要推动农业和食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蛋白质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供给与消费,鼓励农民种植和生产更多富含营养、低热量、低脂肪的农产品,鼓励食品加工企业研发和生产更多健康、美味的食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让每一口食物都成为健康体重的守护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沈洪兵强调,要注重强化部门协调,引导强化个人和家庭责任。倡导推进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和学校建设,注重贴近群众,为大家提供更多可感可及的营养健康服务。要加强科普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解读“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说清楚“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水产品摄入”的科学道理和具体建议。鼓励探索实践和传承创新,推动营养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表示,对于健康来说,肥胖是万恶之源,带来重大疾病和经济负担,而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她表示,体重管理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希望通过全民营养周的宣传,把健康体重的相关理念推向全民,在全社会进一步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5月23日3版)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抗衰老专委会立足民族卫生健康领域,扎根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等行业产业,接受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的领导,重点就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开展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科普宣传、书刊编辑、专业展览、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按照协会的部署,专委会将抓好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自律与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好服务。
Disclaimer: The Internet is a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we advocat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opularize science, such as involving the content of the work, pictur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This article is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only, please do not use it for commercial purpo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