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2025年上海市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暨徐汇区科技节启动仪式在漕河泾会议中心举行。
活动以徐汇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影响力开篇。由稀宇科技和阶跃星辰自主研发的AI大模型合作生成的开场视频,展现了徐汇作为“全球AI创新超级节点”的硬核实力。随后,一场充满未来感的科技舞蹈秀点燃全场,用光影与代码的碰撞,演绎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创意。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何祖华院士现场分享科技强国之声。针对“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何祖华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解析自然规律这本‘生命之书’,才能孕育出改变行业的突破性成果。正如作物抗病研究需要解码生命密码,科技创新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长期积淀。”
他寄语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首先要做探索未知的‘先锋队’,在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培育等方向跑出加速度;其次要当攻坚克难的‘生力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构筑中国方案;最终成为扎根大地的‘播种者’,让科技成果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作为徐汇区标杆性科普品牌,由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徐汇区科学技术协会、徐汇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汇健康”科普大赛今年再度扬帆起航,将持续推动徐汇生命健康科普能级跃升,实现精准化、分众化科普服务,建立“健康科普人才蓄水池”,让科学精神融入城区肌理、滋养人民生活。
新民晚报记者获悉,徐汇区一直致力于搭建科普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技术要素市场加快科学技术渗透与扩散,着力打造科普交易全链条服务生态体系,助力科普实体资源、科普信息资源、科普人才资源与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科技资源科普化,为科普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持。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科教部杨卫敏主任以《“600号”科普成果转化实践之路》为题分享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先行先试探索科普成果转化制度和路径,推动“院—企—机构”科普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发挥产业链中合作各方的优势,为高端科研资源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应用范式。
据介绍,2024年徐汇区新增1家市级科普基地(上海核工院核能科技馆)和2家区级科普基地(复旦大学“病原生物科学馆”、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轻·博物馆”)。三家科普基地分别从核能重器、病原生物、轻工智造三个科技领域,将“高精尖”技术转化为科普资源服务广大市民,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科普空间,夯实了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和科学普及的科普阵地网络。
粮食安全系国家命脉,孩子们手中的画笔,正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绘出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日前,上海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了“2025上海市粮食科技绘画作品创意大赛”,活动现场揭晓了“粮食科技先锋奖”“智慧农耕创想奖”“金色丰收潜力奖”等获奖结果,来自全市的青少年们用画笔勾勒出“未来粮仓”的智慧蓝图,用色彩渲染着“科技助农”的生动场景。
同时在主会场外,由徐汇区商务委员会(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的一场粮食安全科普市集正在同步举办。现场云集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粮国际(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光明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的多个展位,就食品安全、粮食育种、食品营养等开展科普宣传,让公众亲身体验粮食领域科技创新取得的重要成果,充分展示科技创新对服务节粮减损、粮食产业升级、物资储备安全的积极作用。
原标题:科技浓度极高!2025年上海市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暨徐汇区科技节启动
上一篇:牙痛要命可能怪古代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