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人均消费才100元出头,包了中午和晚上两顿正餐,吃完了组队去隔壁唱卡拉OK,或者打打棋牌聊聊天,老同学们在这里聚聚玩上一天还是很开心的。”据近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报道,“百元一日聚”这类精准卡位老年的社交产品,正在上海、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区域集聚,核心逻辑是通过餐饮场地、娱乐设施的空间聚合,打造“低决策成本+高情绪价值”的一站式线下社交容器。
在人们的印象里,老年群体的日常消费更侧重生活刚需,往往比较勤俭节约。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注重个性化和悦己消费。“百元一日聚”正是精准捕捉到了这一需求变化,在性价比和情绪价值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不仅备受老年人欢迎,也能帮助商家盘活闲置资源,把午晚餐之间的时段变成“黄金档期”,实现社会口碑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百元一日聚”更容易打动老年群体的地方,在于其较强的社交属性。民政部2024年10月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独居或仅与配偶居住的“空巢老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逐渐成为更多长者的生活常态。传统的养老服务侧重于衣食住行和医疗康养,但除了这些基本生活保障,老年人也需要日常的陪伴和情感的关怀。“百元一日聚”为他们和老友相聚提供了方便、舒适的场所,在这样的“平行社交圈”中,他们能谈天说地、共享美食、彼此陪伴甚至找到情感共鸣,晚年生活更加温馨、充满活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何为老年群体提供更舒适、愉悦的生活空间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课题。“百元一日聚”模式的出现,不仅是普通的商业模式创新,某种角度上也是餐饮和娱乐行业的一种“适老化改造”。这种“适老化改造”没有局限于简单的菜单大字化、设施无障碍化等,而是延伸到了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和精神慰藉。除了主打“社交+文娱+餐饮”的复合型线下场所,“社交+文娱+医疗”“社交+康养”“社交+教育”等各种老年人“社交+”新业态也在不断涌现,多种多样的形式殊途同归,都是希望在为老年人提供更精细化服务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更多人性化和存在感。
“百元一日聚”模式的火热,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老年群体正在从“被动养老”向“主动享老”转变。他们同样是具有消费能力和精神追求的独立个体,他们的社交和情感需求需要被看到、被尊重、被满足。
当下社会,对老年人不友好甚至精心设计各种套路收割老年人、骗取老年人钱财的情况并不鲜见,对比之下,“百元一日聚”其实可以带来更多思考——深入挖掘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需求,以真诚周到的服务和“情绪价值”的提供赢得他们的满意和信任,是更可持续的经营之道,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应有的良心。
进而言之,回应人们的需求,切中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促进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振”,我国的经济会更有生命力,身处其中的人更有幸福感。
原标题:《发展银发经济,需要更多“百元一日聚”式探索》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