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5月24日讯(通讯员 李岚 记者 万凌云)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大会对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等进行了表彰,镇江丹徒区千年古镇宝堰镇,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
古镇鸟瞰
宝堰,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江南水乡,执精神文明建设之笔,蘸历史文脉之墨,在新时代绘就了一幅新风与古韵交融、发展与惠民并重的生动画卷。笔锋起处,是那条流淌了千年的通济河。河水依旧,两岸却换了新颜。
巡展进京
古镇坚持向新向绿、产业升级,促融合发展、古镇振兴。
经济发展量质齐升。近年来,宝堰积极做好本地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工作,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均实现了翻番,其中外资连续四年超额完成区下达任务,实现大幅跃升。
古镇风貌
产业发展三抓并进。一产嘉园牧业成功投产,成为镇江全市生猪保供的重要力量;实体运行农业科创园,加快食用菌、生石花、水培蔬菜种植,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形成从分散化细碎化经营向适度规模集约高效绿色经营跃迁的发展质态。2024年9月,宝堰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第二批通过评估名单。二产因地制宜,打造“低碳新能源小镇”,华润、国能渔光互补发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同时,用好绿电资源,完善板下生态养殖做好新能源延链补链。三产聚焦宝堰农贸市场、干拌面、牛肉、堰泥大米等IP,放大“大宝堰福”区域公用品牌效应,促进“线上+线下”助农消费。2024年,6个村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88万,各类农产品累计销售额超千万元。
远近闻名的古镇农贸市场
墨色浓时,见文化生根。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水声与故事声交织在一起。
古镇坚持向红向善、强根铸魂,促红色发展、文化传承。
红色文化薪火相传。“笔走江南•心绘宝堰”诗书画巡展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圆满收官,为宝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文化动能,进一步打响了“江南抗战第一镇”名片。深挖活用红色资源,以退役军人主题公园为圆心打好革命老区牌,举行黄青云烈士“青云桥”雕塑落成仪式,为前隍村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等8处活动场所挂牌。
江南抗战第一镇:丹徒千年古镇宝堰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开展“村BA”篮球赛、送戏下乡、文化展览、“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一百余场;借助宝堰传统庙会契机,吸引十多万人来镇逛庙会,体验宝堰本地民俗文化;持续擦亮宝堰美食“金字招牌”,“宝堰干拌面制作技艺”“宝堰米酒酿造技艺”成功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该镇的省级非遗达到4个。其中,省级非遗南乡田歌《车水号子》荣获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文艺大奖•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奖。
美味古镇
点睛之笔,落在民生实处。
宝堰坚持向实向微、补齐短板,促共享成果、惠民利民。
镇村面貌增颜提质。团结刘甲村创成市级特色田园乡村,鲁溪村创成全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南宫、徐巷、团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行先试,前隍村开始茅山片区打造,有力提升了村居环境基础设施。维修、提升农民体育公园22处,成为镇江唯一入选第二批江苏省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基地的乡镇。
非遗古镇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运用市场化手段提升改造宝堰农贸市场、宝堰敬老院,实现了危房解危和养老设施达标;由影剧院旧址改建的镇江市东进体育公园正式开园,延展周边5000余名群众的健身空间;打造“同心共富”工程实验区,从“同心”小院起步,让62位村民联名按下红手印的养老心愿变为现实;连续五年开展“崇文重教”活动,帮扶困难学生200余名,扶助就业达396人次。
活力古镇
如今的宝堰,千年文脉与时代新风交相辉映,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民生改善与文化繁荣齐头并进……这一幕幕,无不透露出这座千年古镇的文明底色。
古镇庙会
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下一步,宝堰镇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此次表彰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以崭新的文明姿态,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