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石健 北京报道
随着地方国资数据资产入表场景走向多元化,多地文旅数据资产入表加速。
“作为游客来说,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们在大数据平台的点击操作,既成为数据,又成为资产。”近期,一位在黔西南兴义万峰林景区游玩的游客小张说起了游玩的“数字化体验”。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当地景区通过文旅数据资产入表的方式,不仅实现了融资,还推动了文旅平台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了经营效能。
在多位地方国资人士看来,文旅数据资产化有助于解决轻资产企业的融资难题,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并促进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破题轻资产融资
2025年,多地国资出现首单文旅数据资产入表的案例。
如浙江舟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通过对客流量数据评估价值,实现3700万元的融资额度;仪征市扬子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将“仪征旅游数据资源”进行入表,实现 “资产入表+融资授信”的融资模式。
不过,文旅产业不同于其他国资产业,呈现轻资产的经营特点,这种特殊场景如何在融资上实现突破,成为行业最大难题。
多位从事文旅产业的人士向记者表示,不同于医疗、智慧停车等领域,文旅产业全链条来看,包括可以升级的智能商业生态系统、文旅商户的经营数据以及游客的消费行为数据,不仅可以通过入表的形式,成为数据资产继而获得银行的质押贷款,更重要的是可以衍生出景区游客画像、文旅商户金融风控等数据产品。
记者了解到,兴义万峰林旅游集团(以下简称“万峰林”)则是通过景区、商户营销服务产品等数据知识产权进行登记,实现文旅数据资产入表。在实现数据资产入表的同时,万峰林通过智慧旅游大数据云平台整合景区地理空间、游客行为等多维数据,其孵化的大数据平台已累计创造5亿元交易额,带动1200余家中小企业联动发展。这些动态数据经合规确权后,最终转化为贵州银行1000万元授信额度。
参与上述入表业务的贵州数据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EMT管理委员兼数据资产入表条线轮值总经理周林透露,数据资产化帮助万峰林改善了财务表现,推动其实现更大规模的增资扩股。万峰林以数据资产作为融资标的,向相关银行申请了1000万元的授信额度,其另一笔数据知识产权融资也正在实施当中,涉及金额达千万元级别。
在数据资产入表过程中,万峰林还与数十家国家部委及国央企的数据资源进行直接对接,不仅激活了当地文旅的海量数据资产的潜能,更为景区的智慧化升级提供驱动力。
类似实践正在多地开花。有关数据显示,杭州西湖景区通过整合游客动线数据与商业消费数据,建立商铺运营优化模型,推动核心商圈商铺续租率提升至87%,空置率下降5.2个百分点。据第三方机构测算,数据应用对租金收益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结合多地文旅数据资产入表的案例来看,文旅数据资产的三个维度价值正在显现,即提升运营效率、挖掘商业潜能、拓宽融资渠道。
国家网信办《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0.2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1.5%。在宏观背景下,文旅行业的数据资产化浪潮正加速推进。2023年4月,财政部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数据资源可作为“无形资产”或“存货”入表,为文旅企业的数据资产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外,多地也在以科技赋能和数字化带动当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其中,福建连续两年开展全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推出《关于推动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融入“数字福建”建设框架,构建支撑文旅经济“1+2+3+N”数字文旅发展格局。
福建省邵武市国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近期则通过综合运用AR/VR、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元宇宙技术手段,打造“一链”“一馆”“一档案”“多应用”等场景,实现了数字文旅数据资产入表。
对于文旅数据资产入表,有业内人士认为,为探索当地文旅数据资源确权、定价、交易等价值化流程,优化文旅数据资源调配能力提供了经验。
提质金融价值
为什么文旅企业也开始热衷数据资产入表?
多位文旅行业人士认为,随着文旅产业不断发展,文旅行业也面临诸多痛点,而数据资产入表能带来诸多机遇,如争取升级支持、实现智能化运营、拓展收入来源等。
不过,记者也在采访中发现,对于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打通评估、登记、质押贷全流程链条,仍然存在实操困惑。
对此,曾参与万峰林文旅数据资产入表业务的泰和泰(贵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傅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文旅数据资产入表,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路径,才能实现真入表。一是开展数据盘点及治理工作,挖掘数据应用场景。二是由法律部门对数据产品合规评估以及授权体系设计,出具法律意见书。三是技术评估服务机构拟定初步的价值意见。四是确权获得产品登记证书,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要素登记凭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五是评估机构出具资产评估报告。六是将产品登记证书、法律意见书、资产评估报告等提交金融机构进行授信增信。七是与审计单位沟通制定数据资产相关会计管理制度,成本合理归集与分摊、列报与披露,实现数据资产入表。
在多位地方文旅行业人士看来,一方面运用文旅数据继而赋能产业本身是文旅数据资产入表的价值体现。另一方面,文旅数据如何能够像其他场景一样实现金融化与价值变现,是行业普遍关心的问题。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数据资产金融化的主要方式包括质押融资、证券化、作价入股三种模式。而在三者中,文旅数据证券化仍面临现实挑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研究显示,行业普遍存在估值体系不统一、现金流稳定性不足、法律边界模糊三大瓶颈。对此,记者也注意到,针对上述痛点,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推出的“数据资产分层评估模型”,试图将文旅数据价值分解为基础质量、场景适配、资本潜力三个维度,为行业提供了可量化的定价框架。
对于文旅数据产业发展如何规范,熊彼特数据资产研究相关研报认为,行业需跨越四重障碍:一是在确权环节,需厘清游客个人信息与公共数据的权属边界;二是在估值层面,历史数据价值衰减模型缺乏统一标准;三是在安全领域,数据资产质押后的风险管控机制尚未健全;四是在人才储备方面,兼具文旅运营与数据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超过10万人。有关测算显示,若这些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到2025年文旅数据资产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