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梅
日前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京津冀已进入深度协同发展阶段。近日,记者就如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等问题采访三地专家学者。专家学者表示,新一轮非首都功能疏解正在重构区域发展新格局,建议在新一轮疏解中加强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强化产业集群培育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名誉会长孙久文说:“面向未来,京津冀三地仍需深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在新一轮非首都功能疏解中,要强化产业集群培育。”
“央企总部疏解是当前重点任务,要接续推动二、三级子公司和创新业务板块向津冀布局。”孙久文表示,随着央企、高校加快落户,雄安新区承接能力将不断增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处理好同雄安新区的关系,“两翼”协同发力,有效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
一个难题需破解
京津冀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深厚,“集链成群”正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单一项目承接正转向全链条协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李国平表示,目前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不够,科技创新优势并没有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这也成为新一轮疏解必须要破解的难题之一。
李国平建议,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北京创新资源对津冀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创新投入、优化京津冀协同创新空间格局、打造京津雄“创新三角”;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津冀产业链、打造一批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京津冀产业创新轴带(廊道)建设、加快配套产业-土地-资金等支持政策、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活力。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建议,三地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匹配度、融合度,不断深化全链条协同。
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定位之一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京津冀要探索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义青建议,京津冀要聚焦“六链五群”,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补齐河北创新能力不足短板,布局建设雄安实验室和燕赵实验室矩阵等。
“北京、天津已被列入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带动京津冀区域形成城市群消费共同体。”孙久文建议,天津要充分发挥港口经济、先进制造等优势,以滨海新区为战略支点,深化与北京中关村等创新资源协同,将“天津滨海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作为深度协同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三地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建议,在唱好京津“双城记”方面,要重点推进区域市场、基础设施、产业以及科技服务一体化;在京津雄创新三角区,以核心城市为支点形成交通互联、人才互备、政策互动的良性发展格局。
下一篇:长宁镇持续发力抓学习转作风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