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5月22日,“科创中国”畜牧产业科技服务团走进中国农业大学饲料博物馆,围绕“博物馆如何服务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在饲料博物馆举行,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中国科协农技中心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5月22日,“科创中国”畜牧产业科技服务团走进中国农业大学饲料博物馆。(王若昕 摄)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饲料博物馆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功能拓展和平台联动,赋能地方畜牧产业升级,推动农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多方共识:让静态的博物馆为动态畜牧业服务
中国农业大学饲料博物馆是全球首家以饲料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集教学、科研、科普与文化传承于一体,2016年11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展示中国饲料工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王军军指出,饲料博物馆不仅是行业历史的记录者,更应成为推动产学研协同的桥梁。他提出,应通过走访企业,深入挖掘产业痛点,以博物馆为平台实现技术、教育与产业的有效衔接。
“好种、好料、好环境”是当前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也为博物馆拓展服务功能提供了方向。博物馆馆长马永喜则强调,未来,博物馆将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如专家研讨、研学课程和媒体传播等方式,强化服务能力,推进“饲料化服务农业”的落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郭晓旭提出,博物馆需加强科普创新与文创开发,例如劳动实践课程、互动体验设计,提升观众留存率与参与感。呼吁多方共建支持,将博物馆打造为行业文化传承与科技推广的综合平台。与会专家也就“如何让饲料知识更有吸引力”“如何推动高校、企业与博物馆形成长期协作机制”等话题展开交流。
三年探索:科技服务团让技术更接地气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刘国世系统总结了“科技服务团”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他介绍,第一年主要聚焦平台搭建与企业需求对接,初步实现多项技术成果转化;第二年在克服疫情影响的同时,推动跨区域合作,在新疆等地成功落地一批技术项目;第三年进一步深化对产业薄弱地区的覆盖,通过研究生驻点机制,支持企业提升效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反响。他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科技服务团+地方产业集群”模式落地,打造更多协同发展样板,真正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牧场”。
据介绍,“科创中国”畜牧产业科技服务团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组建,目的是加强相关行业技术成果转化,让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可以应用到畜牧企业生产中,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自2021年服务团组建以来,全国参与试点城市已有65个。
会议最后,中国农技协党委书记、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建华作总结发言,为饲料博物馆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资源整合,加强与高校、协会及企业的协同,推动资源共享;二是机制创新,探索“博物馆+科技服务团”的联动机制,增强产业支撑力;三是文化赋能,以文创开发与品牌传播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他还强调,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服务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平台,希望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和“创新舞台”,让更多农业科技人员在服务“三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找到价值与归属感。(记者 王若昕)
下一篇:交易员增加欧洲央行降息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