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23日讯 为加快推进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地铁集团城轨大模型建设经验,5月22日下午,人工智能城轨大模型现场观摩暨“地铁开放日”活动在青岛地铁西海岸控制中心顺利举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各区(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相关企业及行业协会等50余家单位代表参加活动。
活动中,与会人员走进青岛地铁西海岸控制中心,实地探访了TACS全自主运行、城轨云平台、BIM数字孪生及智慧系统等技术成果,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能耗优化、设备运维、应急处置等场景中的应用成效。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青岛地铁现已构建起基于TACS系统的智慧城轨体系,该系统实现了列车全自主运行、全数字感知、全智能运维,并具备车地一体化、互联互通及灵活编组能力。作为技术标杆,青岛地铁6号线是国内率先实现车辆、供电、机电、工务、通等5大设备专业智慧运维全覆盖的线路,实现了从传统“计划修”“故障修”到“状态修”“预测修”的转变。
青岛地铁城轨大模型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城轨大模型填补了大模型在城轨行业的应用空白,有效赋能设备运维、乘客服务、运营组织、应急处突等城市轨道业务场景,预计可带动千亿级产业链。在西海岸控制中心,工作人员以供电故障为例,向与会人员直观呈现了城轨大模型的实战能力。演示中,当故障发生时,城轨大模型可实时捕捉并对应故障进行推理分析,极大提升了故障处置效率。
青岛地铁集团数智发展部主任蓝天告诉记者,青岛地铁研发的行业大模型聚焦行业核心任务,能像“行业专家”一样理解复杂问题、懂行业规则、做专业分析,输出可信度高。通过构建“大模型+智能体”的混合专家型大模型系统,实现了轨道交通运营场景的全面覆盖。此外,城轨行业大模型还可应用于有类似乘客服务及设备运维场景的机场、电力、港口、产业园区、水务等行业,赋能千行百业。
以主动服务特需乘客为例,大模型可以自动识别乘客类型、所在位置,提出服务措施推送至就近工作人员,引导乘梯、乘车,自动生成服务信息通过智慧车站系统小模型推送给目的地车站,提前接站,完成全程的主动服务,效率提升60%。目前,青岛地铁已上线青铁大模型、6个通用智能体及4个专业智能体,实现了数据灵活统计、知识快速查询、乘客精准服务、故障快速定位等应用。
观摩结束后,与会代表聚焦大模型垂域应用、标杆场景打造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等议题展开座谈,并围绕场景创新联盟筹建、供需深度融合及技术创新等角度,共谋产业协同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供需对接活动,持续挖掘和打造一批场景标杆,给予重点支持和培育,并加大经验推广和宣传力度,以场景、项目带动产业发展。(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赵一婧)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