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5月22日下午,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举行第三届学术报告会。来自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和国际部的八位老师进行了自己的学术和科研成果分享,充分展示了金陵河西教师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学术型”教师风采。
小学部李靖和余洁两位语文老师分别展示了诗歌和语文教学的深度研究。教学实践中,李靖用AI赋能,激活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将学生的原诗作《小猫》生成一段栩栩如生的小猫追逐蝴蝶的视频,然后根据视频进行再创作。李老师还将同学们的诗歌用AI生成图片和好听的旋律,同学们的创作热情高涨。李老师结合皮亚杰的“泛灵论”,设计五感训练法(触、闻、视、听、尝),将身体感知转化为诗意语言,使诗歌成为同学们认知世界的“思维脚手架”。
余洁老师在“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核心命题的当下,围绕《12岁以前的语文》展开深入探讨。余老师在课堂实践中,以经典篇目为例,让学生体悟家国情怀、领略为人智慧、培养思辨能力。在教学践行上,采用寻根式阅读、拓展式学习、实践性创生等方式,为文化传承铺就多元路径。
初中部数学老师杨睿讲述了她从教学现场到学术成果的成长之路。她强调持续积累作业、录像、教学日记等学生学习证据的重要性,指出教师应建立“研究者”视角,从日常教学的痛点中发现真问题,通过系统化的行动研究实现专业成长。
初中语文老师毕爱枝以情境为桥,搭建生活与语文的桥梁。她设计“我为金陵美景扬美名”作业,通过“观察——研究——表达”任务链,引导学生完成手绘路线图、梳理文化内涵、创作宣传语等任务;她策划了“分门别类辑古诗”台历设计活动,让学生分组创作节气、生肖主题台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
高中部熊纳老师分享了自己研究教材助读系统、深耕教研课堂的感悟。许诚玉老师以“让教育的大地洒满美的阳光”为核心理念,将真善美的哲学追求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构建起一座贯通学科理性和人文诗性的桥梁。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数据孤岛和隐私泄露两大挑战。国际部龚晨炜分享的是联盟模型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打破知识碎片化、学习表面化的困境?国际部聂夏雯老师提出“综合学习”的解决方案。“综合学习”的核心在于建立“知识·生活·自我”的三重联结。
通讯员 糜梦逸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摄影 新华日报视觉中心 刘莉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