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伍素文 广州报道
今年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开局起步的一年,也是“十四五”“十五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目标快速推进,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深度合作,更好谱写教育强国的湾区篇章?
日前,以“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 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广州举行。在其间进行的圆桌论坛上,政产学研界代表就“持续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展开探讨,围绕粤港澳三地教育资源协同共享、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培养、强化产学研合作等议题建言献策。
有与会专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和科技资源富集,拥有建设教育人才高地,具有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通过进一步协同三地资源,汇集一流创新要素,强化产学研科创生态,未来10年左右“在国内教育舞台上冲上去的速度将会很快”。
进一步协同粤港澳资源
今年1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粤港澳大湾区被放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提及,强调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教育布局和改革试点紧密对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作为开放的窗口和阵地,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并拥有5所QS排名前100名的学校,多所重量级科研机构,高等教育和科技资源富集。基于此,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强国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中将发挥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持续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根据圆桌论坛上提到的数据,在高等教育领域,港澳在广东的学生占全国总数的近50%;粤港澳高校联盟已有43所大学成员,成立了64个专业联盟;港澳高校参与教育部建设的重点实验室11所,国家重点实验室20所,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合实验室31所。
无论在联合科研还是人员流动、合作办学等方面,都显示大湾区教育逐步走向深度融合。与会嘉宾认为,未来,粤港澳三地在协同资源打造教育与人才高地上还有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原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认为,要充分发挥香港拥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的优势,包括在学分共同认证、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转化、资助等要真正实现优质共享。
近年来香港高校频频“北上”,内地名校也积极奔赴港澳。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提到,在探索跨境办学、两地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还要迫切需要解决认证证书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内地高校以新形式“走出去”的积极性。
香港海外学人联合会董事会主席张岩峰则提到,香港正面临着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的大量人才需求,但是一些高端人才需要离开香港到其他地区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既能在本地留住人才与成果,又能向外辐射,让香港的创科产业与大湾区整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相向而行,值得考量。
合力吸引全球人才、优化要素流动或是破局之道。原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认为,当前全球人才流动活跃,粤港澳大湾区应趁机打造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最好平台,破除各类障碍;王辉耀建议,同步推进人才资格互认,优化人才职业便利化措施,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等,加大对海外人才吸引的优势。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从美国的旧金山、波士顿,到英国的剑桥地区、日本东京-横滨科技集群,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发展,并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是世界先进创新集群的成功经验。本次圆桌论坛上,如何深化三地产学研合作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引起了与会嘉宾的重点讨论。
作为去年刚成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主张“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办学路径与交叉学科的教育模式,培养与科研机构、产业紧密结合的人才。去年首年招生,该校便与中山大学同分。据樊建平介绍,学校本科生每周只上4天课,周五全部进入实验室,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去。
深圳理工大学所在的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领域,学校的学科设置与区域的发展方向紧密相关,为地区注入新动能。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了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深理工周边有多个孵化器、产业园,为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如今光明区聚集着大设施、大院所、大学、大量的企业以及一批创新人才,樊建平认为,这种形态非常像硅谷,改变了传统的将企业都放在高新园区、大学都放在大学城的格局。下一步可在新设立的科学园大力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让其成为人才高地和技术策源地。
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充满信心。“教育不像搞产业这么快,从本科到博士生将近10年的时间,所以还得再看一段时间。但我很有信心,我们能吸引到一流的老师、一流的学生,未来大湾区在国内教育舞台上冲上去的速度会很快,估计10年左右可以看到这个结果。”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是产学研融通创新的关键途径,去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教育大会都作了相关的具体部署。据悉,教育部正积极推进建立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旨在搭建“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去年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已在江苏落地,接下来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吸纳粤港澳三地高校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规模庞大的职业教育同样是产学研链条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汤敏认为,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职业学校还是企业,粤港澳教育要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新的突破,职业学院培养出来的应用专家,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带动一批产业发展,因此也需协同发展。
张岩峰则希望,一方面能引进科技领军企业在港设立高端研发中心,形成大学人才生态与企业人才生态并驾齐驱的局面,凝聚产业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北部都会区对香港产业的拉动作用非常大,一些制造业企业将落户,除了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许多高级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