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通讯员 吴建林 聂梦娴
在“山水甲天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每逢节假日,高速公路便化身“流动的风景线”。自驾游客在桂林高速上遭遇突发状况,应急车道的百米桩会“开口说话”,扫描二维码10秒精准定位救援;监控中心的“声音交警”能隔空喊话,1分钟远程处理事故;收费站变身“服务站”,充电、住宿、旅游咨询一应俱全。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是桂林“警路企”联动机制用科技编织的智慧出行网络。
近年来,桂林市公安局创新推出“警路企”联动机制,通过科技赋能和服务升级,不断打造高速公路管理的“桂林样板”,为游客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破壁垒 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
在纵横交错的桂林高速路网上,一套创新的“警路企”联动机制正在发挥重要作用。面对957.7公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连接10县6区1市的复杂路网,桂林市于2018年建立“警路企”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实施“同驻、同巡、同办理”的工作模式,实现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和联防联动。
作为连接桂林至阳朔的黄金旅游通道,包茂高速桂阳段全长86.5公里,每逢节假日面临巨大交通压力。今年以来,该路段单日最高车流量达8.5万辆,其中阳朔高田收费站单日通行量最高突破2.8万辆。面对管理压力,桂林通过“警路企”多方联动机制,构建起“网上巡、面上控、路面查”的立体防控网络。
这一机制在实际工作中成效显著。2025年3月21日,一辆大巴车在包茂高速桂阳段发生故障,监控调度中心通过系统巡查发现异常后,立即启动“声音交警”持续进行人工喊话开展远程处置。在确认车辆故障情况后,多部门协同配合,迅速完成51名乘客的安全转运工作,整个过程高效有序,充分体现了联动机制的优势。
随着施救、保险等社会服务机构的加入,当前“警路企+”一体化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为桂林高速公路的安全畅通提供了有力保障。
强科技 智能系统提升处置效率
为做好高速公路的道路监测与应急处置工作,桂林交警与相关企业联合打造“有声高速”创新模式。其中,“声音交警”充分发挥了“警路企”联勤联动机制及科技赋能应用的优势。
2025年春运期间,包茂高速阳平段发生一起三车追尾事故。监控调度中心通过“声音交警”系统远程喊话,仅用90秒就引导事故车辆移至应急车道,快速恢复道路通行。
这样的高效处置得益于“一路多方”协同指挥云平台的有力保障,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异常情况,并实时共享信息至相关部门。通过“声音交警”进行即时喊话交互,可对前后端车辆进行实时警示,有效引导事故车辆快速完成“车靠边、人撤离”的应急处置,协助“警路企”各方远程高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数据显示,“声音交警”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成效显著。2025年至今,已发布警示信息1.9万条,快速处置各类交通事件600余起,占事件总数的26%,最快处置时间仅需1分钟。配套开发的远程取证系统已为1100余起交通事故提供证据材料,大幅提升了事故处理效率,获得广大司乘人员的一致好评。
优服务 守护平安彰显民生温度
在桂林蜿蜒的高速公路上,一个个看似普通的百米桩正悄然变身“生命守护站”。这些印有二维码的标识牌,已成为桂林公安“警路企”联动机制中最温情的创新实践。
2025年3月13日,莫女士在泉南高速桂兴段遭遇车辆抛锚。正当她手足无措时,接警员引导她扫描应急车道旁的二维码,短短10秒钟就精准锁定了她的位置,15分钟后专业救援人员抵达现场。
自该功能上线后,桂林交警联合相关部门对各县交警大队接警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接警员能帮助报警群众快速处理突发情况。同时,通过百米桩二维码进行“一键救援”的司乘人员也可以通过该平台查询、掌握“警路企”救援轨迹,有效缓解求助群众的焦虑。据统计,该功能上线以来已帮助上千名群众解决难题。
如今,桂林高速的12个收费站已变成“多功能服务站”。在这里,新能源车主可以体验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全液冷超充技术,遇到突发状况的旅客能获得免费住宿服务,自驾游旅客还可获取专业的旅游咨询。据统计,这些站点已配备41个充电桩、3个路段客户服务中心、3个全液冷超充站、建成6处旅游咨询点。
“下一步,桂林交警部门将继续探索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为桂林旅游发展和群众的出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桂林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