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引起舆论关注的海口“汽车拖猫”意外事件迎来后续:5月22日凌晨,海口警方针对此事再次发布通报,3人因造谣网暴他人等被行政拘留。
梳理一下事件的时间线:
——5月19日晚,一段行驶中的汽车拖行小猫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残忍”“必须严惩”的声讨铺天盖地,愤怒的网友给当事人贴上了“虐猫”的标签。
——5月20日,事件迎来反转,海口警方发布警情通报,公布相关视频,证明该事件系意外,未发现司机故意虐猫行为。
——5月22日凌晨,海口警方再次发布警情通报,“汽车拖猫”意外事件发生后,三人因造谣他人“虐猫”、网暴当事人以及随意散布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被处以行政处罚。
两次通报算是为沸沸扬扬的“汽车拖猫”事件画上了阶段性的句号。面对舆论争议,当地的处理和反应很及时和给力,通过调用监控记录还原真相,时间线清晰、细节清楚,为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了借鉴,也再次提醒公众,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图源“海口公安”微博)本是一桩关于动物保护的公共议题,怎么就变成了一场造谣网暴的闹剧?
看到“虐猫”“拖行”等字眼,立即情绪上头,要为保护小动物发声,这是不少人朴素的正义感和同理心,然而,这种动物保护意识不应也不能凌驾于法律和事实之上。不少网友在未了解事件全貌的情况下,仅凭网传视频便开始对车主口诛笔伐,给对方贴上“虐猫”标签,开始道德的审判。更有激进的网友开盒挂人,让车主及其家人深陷网暴的漩涡,甚至其就职的餐厅也受到严重影响。
眼见就一定为实吗?图片是可以被PS的,视频是可以被剪辑的,声音是可以被AI合成的……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当下,事实和真相有时需要我们耐心等待。真相未明,情绪先行,“网络判官”张口就来,由此带来的剧情反转此前也上演了不少:
稍远些说,有“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黄谣”;就近了说,今年5月,上海虹桥火车站“拦车门”事件中,“判官”们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甚至人肉搜索,结果官方通报显示,涉事旅客并非刻意阻拦列车,而是突感身体不适、匆忙下车过程中被车门夹住……
共情是人类可贵的品质。可脱离了事实与理性的共情,容易跑偏。放任情绪裹挟事实,带来的结果往往是,真相被扭曲,无辜者遭殃,加重公众焦虑情绪,虚耗公共舆论资源,最终一地鸡毛……
(图源新华社)群体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说,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自媒体时代,大众朴素的正义感和同理心,成为了一些人的“流量密码”:添油加醋的小作文、吸睛的标题、断章取义的剪辑,再加上容易点燃情绪的“关键词”,拿下热搜不在话下。流量的狂欢,让真相成了最不重要的因素。这反映出舆论生态治理中的某些问题。
“部门联动,调查真相,官媒积极发声披露真相是戳破谣言的不二法门”,一位网友的评论很到位。一方面,要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企图在网络上兴风作浪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另一方面,网络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和管理,及时过滤虚假信息和不良言论,为广大网民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一次次热点事件的反转,应该给我们足够的教训:为事实的呈现和澄清留出一定时间和耐心,至少,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不要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和网暴的助推器,应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