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从来不是选择题。当“严禁”“不得”停留在文件柜里,“铁规矩”就会生锈;当“严肃处理”悬在口头,硬要求便成了稻草人。历史反复证明:没有执行力的制度比没有制度更危险。
刚性转化首先要破除“制度幻觉”。条文不等于落实,强调不代表执行。有些单位把“制定”当成“完成”,把“传达”视为“贯彻”,层层衰减中消解了政策锋芒。作风建设不能止于立规矩,更要让规矩带电。纪律的牙齿要能撕开人情网,制度的钢筋要能顶住潜规则。
量化是硬措施的首要特征。“原则上不行”要变成“绝对不行”,“视情节处理”要明确“顶格处罚”。北京某厅将“饭局报备”细化为“三小时内扫码上传菜单”,江苏某市对“推诿扯皮”设定“超时自动问责”程序。数字技术为刚性执行提供了新可能,区块链存证、大数据溯源正在让模糊地带无处藏身。
监督的闭环决定措施的硬度。自查自纠容易流于形式,要让群众监督直通纪委,使第三方评估成为常态。广东推行“作风观察员”随机嵌入办事流程,浙江建立“回马枪”式复查机制,证明外力介入才能打破内部惰性。没有退路的问责才是真问责,不设缓冲的整改才是真整改。
文化重构是更深层的刚性。当“按规矩办”取代“看情况办”,当“走程序”胜过“找门路”,制度才能真正扎根。东北某市开展“规矩文化”大讨论,福建某县把作风案例编入干部培训必修课,都在重塑行为逻辑。铁的纪律需要铁的文化滋养。
作风建设永远在破立之间。破的是侥幸心理,立的是制度权威;破的是变通思维,立的是规矩意识。今天咬耳扯袖的红脸出汗,正是为了避免明日刮骨疗毒的壮士断腕。让每项制度都成为带电高压线,每个规矩都化作钢铁齿轮,我们党就能在新时代锻造出更强大的组织力。
作者:曹 斌
编辑:许沥心
责编:严江珂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