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论坛
5月21日晚,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礼上,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演员鲍陈热,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员陈丽俐同时“摘梅”,浙江戏剧界新增两位梅花奖获得者。
两人的戏种不同,分属花旦、青衣的分类也不同,但有个共同点——20多年前,相差3岁的她们同在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
这对师姐妹,加上2015年、2021年分别“摘梅”的婺剧伉俪杨霞云、楼胜,这所浙中山区县城的职校,用10年时间,培养了4位捧回“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的优秀演员。
从这里成长的学生中,不仅有知名的“角儿”,还有分布全省各地剧团的大量人才。江西赣剧等外省剧种也将定制班设在这里。
一所县城职校,如何成为戏剧界的“造星摇篮”?我们走进武义职校,解码“梅花”盛开的密码。
从“哭着要回家”到“站在舞台中央”
梅花奖得主的成长必修课
在武义职校戏曲楼三层的排练厅,墙上贴满往届学生的演出照,最醒目的位置是杨霞云、楼胜的梅花奖证书复印件,很快,还会加上鲍陈热、陈丽俐的证书复印件。
“这4个孩子,都在练功毯上流过泪。”67岁的戏曲老师徐为一边说,一边指导15岁女生左颖乐练习单腿控制。上周,左颖乐代表学校参加“浙江少儿戏曲小金桂荟萃”比赛并拿了银奖,现在正备战新的比赛。“要像钉子钉在台上,腿抬3分钟不能抖。”一脸严肃的徐为在近30年里就是这样教导过杨霞云、楼胜、鲍陈热、陈丽俐等学生,如今,“10后”的戏曲璞玉们也在这里练功学习。
训练中的汗与泪,最终化作舞台上的光芒。
半个月前,武义职校党总支书记潘苍红带着戏曲专业的老师们来到上海,为参加梅花奖竞演的鲍陈热、陈丽俐加油。
竞演谢幕时,收获全场起立鼓掌的鲍陈热掉下幸福的热泪。
梅花奖竞演中表演《活捉三郎》的鲍陈热 采访对象供图鲍陈热至今记得,在校学习排练《拷打提牢》的3个月里不知道哭了多少次。“老师逐字扣戏,一个眼神不到位就重来,一个台步要练60遍。”她比划着当年的动作,“有次练亮相,老师说‘要像蝴蝶飞出来’,我练得直吐,她就蹲在旁边递温水,说‘现在吃的苦,都是将来站在舞台中央的底气’。”
“每天,老师会让我们绕着练功房跑步,气喘吁吁跑完400米后,才开始逐字逐句教我们练唱腔。”鲍陈热说,这次竞演的折子戏《活捉三郎》中,她饰演的阎惜娇在桌椅间腾挪反转,开嗓时声线还保持平稳细腻,背后是20多年前打下的根基。
陈丽俐的“婺剧折子戏专场”同样引爆竞演现场。散场后,众多年轻观众还在演员出口处等签名、合影。
舞台上,陈丽俐的身段与武打动作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但只有她身边的人才知道,竞演前一天彩排时,陈丽俐身体突发不适晕倒在台上,被送到医院紧急治疗。
“演出前,我整个人还是发懵的状态。但心中总有一个信念:不能辜负为了我一起努力付出的团队。”陈丽俐说,“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都要把戏演好。”
梅花奖竞演中表演《穆桂英·辕门斩子》的陈丽俐 共享联盟·金华 楼冀阳 摄坚强的意志力,支撑她顺利完成此次梅花奖竞演,并赢得满堂喝彩。这份毅力源于哪里?陈丽俐脱口而出4个字:戏比天大。
在武义职校学艺开始,这4个字就深深烙在她脑海深处。
在学校的每一天,陈丽俐都没有放松过训练,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练习10小时,“周六上午练功后才回家,周日下午到校后,放下行李就要去练功房。”就连暑假,戏曲班练功也不停歇。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学校打下扎实基本功,是这4位梅花奖获得者成才的必经之路。
杨霞云、楼胜同样感念学校的严格教导。如今已是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的杨霞云,仍保留着学生时代的习惯:每天晨练压腿。“在学校时,每天早上5时30分左右起床,在水泥地练腿功,冬天冻得手脚发肿,刀枪把子都握不住。”杨霞云打趣说,那时候最害怕听见的声音是徐为老师的摩托车引擎声,“大老远就能听见声音,我们吓得赶紧绷直腿——偷懒会被老师拿尺子敲膝盖。”最让她难忘的是张穗萍老师塞给她的围巾:“冬天喊嗓子,老师看我脖子冻得通红,把自己的围巾摘下来给我,说‘嗓子是演员的命’。”
“武义职校给我们上的最重要一课,是‘功在平时’。”楼胜说,“现在带青年演员,我总说‘别想着走捷径,当年我们在水泥地摔的每一个跟头,都是今天站在梅花奖舞台上的台阶’。”
如何破解戏曲人才培养困局
一份打磨十年的教学大纲
一方面是对基本功训练的严苛要求,另一方面,武义职校戏曲专业的老师们,用“带孩子”般的温情和学生们相处。
各地多位职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告诉记者,20年前的地方戏曲教育是“散养模式”:很多艺校招了学生就放羊,少数老师藏着绝活不教,学生学两年就登台,基础没打牢,后期发展受限。
在潘苍红看来,武义职校的秘诀是将技能训练和教育规律融合在一起。技能训练应和了传统中国戏曲“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对手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的行内话。而教育规律,则来自不断摸索更新的体系:1991年起武义第二职校开办戏曲班,后来和武义第一职校整合成如今的武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当地唯一的戏曲表演人才培育基地后,学校在近10年里打磨形成了一份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大纲。
潘苍红曾调研过省内外10所艺校,发现普遍存在“三急”:急着排戏、急着参赛、急着输出。“但戏曲是‘慢艺术’,武义职校的学生,前3年每天至少6小时基本功训练,比其他学校多两小时。”他指着课表,“早上7时吊嗓子,上午腿功、毯子工,下午台步、把子功,晚上唱腔课,周六还要加练——这不是‘卷’,是尊重戏曲人才成长的规律。”
在武义职校戏曲班,孩子们入学前3个月只练腿功、身架、眼神,像种庄稼,得先把根扎深;第三年才排剧目,因为“功到自然成”。“现在还加了3+2大专学制,把高中文凭和大专技能结合,学生出路更宽。”在潘苍红看来,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同样体现在扩班的“克制”上,“每届30名演员、15名乐手,再加上定制班的培养,这是我们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学生人数,哪怕现在报名入学的比例是5比1,我们也不扩班。”
除了“严”,更关键的是“活”。在武义职校,每个学生都有“成长档案”。“因材施教不是口号,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金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武义职校戏曲专业负责人张穗萍说,“有的男生身手好,但是嗓子不行,就加专练翻跟头——别看这是龙套动作,这是各个剧团都缺少的专业人才,在民间剧团帮场都能拿400元每天。”
训练中的同学们 采访对象供图而“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更让这所职校有了“家”的温度。徐为老师退休6年仍被返聘,“课堂上学生怕我,但课堂下学生粘着我,演出时把第一束花塞我手里。”退休返聘的张穗萍老师依然致力于教学,还会将女儿的衣服送给家庭困难的女生;24岁的戴佳倩老师暑假带学生住进自己家,像姐姐一样照顾她们……
这种“精耕细作”的模式,让武义职校的毕业生成了剧团的“香饽饽”。近5年里,武义职校的孩子们拿下了19个金花称号、金桂奖、金茶花奖等国家级、省市级戏曲表演奖项。毕业生中,除获梅花奖外,还获得过白玉兰奖、新松计划奖等30余个国家级、省级戏曲大奖。
“现在,学校毕业生愁的不是有没有工作,而是在哪个剧团能演更多戏,能有更好发展。”潘苍红满脸自豪,建德、东阳等婺剧团都在学校开了定制班。2023年9月还开办江西赣剧的定制班,30位演员与15名乐队的组合在武义职校进行基本功培训,3年后毕业回江西开始专项练习。“今年9月,武义婺剧艺术传承中心的定制班也要开班了。”潘苍红说,武义县政府给了40个事业编制和40个合同编制,根据同学们毕业时的表现设定,“现在就有家长来咨询就读情况。”
训练中的同学们 采访对象供图县城职校带来的人才培养启示
“以演促练”的成长路径
在梅花奖的颁奖台上,婺剧、乱弹都是不折不扣的地方剧、小剧种,梅花奖为地方剧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大舞台,出现在更高舞台的“乡音”也不断触及人们心中的文化血脉。
小剧种不断破圈远行,离不开越来越多的武义职校出现,为各个剧团源源不断输送戏曲人才。
浙江省特级教师、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孝平认为,武义职校戏曲人才辈出,得益婺剧非遗传承人的言传身教,学校特别重视基本功的锤炼,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锣鼓声起,戏曲班的一切都动了起来,所有的‘动’围绕的就是一场戏。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场景,也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场。”朱孝平说,这种真实教学场中的学习,应该是职业教育行动性知识获得的最佳学习方式。
张穗萍将其总结为“以演促练”,每个毕业生拥有少则两位数,多则三位数的上台表演经验,这让他们能无缝对接剧团工作,“我们不仅为专业院团输送‘角儿’,也为民间剧团培养‘台柱子’。”
演出中的武义职校戏曲班同学们 采访对象供图传统节日、武义的大型活动、学校艺术节……每年,戏曲班都会收到几十场表演邀约,这是孩子精进技艺的磨刀石。
上个月,武义举办第十届童话大会,15岁的谢苏宇和同学们受邀参加表演。“张老师,我站在台上怎么脚在抖啊,站得不稳。”谢苏宇走下台时来不及卸妆,就找到了张穗萍求助。这是谢苏宇第一次面对超过100名现场观众,紧张感让她的表演打了折扣。
“所以你要在台下多练啊,你的身体还没有形成肌肉记忆,紧张的时候动作就变了形。”每次演出完,张穗萍总要和孩子们做细致的复盘,在实打实的演出中,让孩子们直面自己的短板,通过观众的反馈,体会到抓人眼球的表演应该如何完成。
学生在村头、街头唱戏,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练兵,也在于让传统戏曲真正“活”在民间。
演出中的武义职校戏曲班同学们 采访对象供图“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浙江省特级教师,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王小林说,推动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是题中之义。与普通高中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相比,中职学校的教育更适合非遗文化传承,每个县(市、区)的中职学校,都有责任和义务把当地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继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从水泥地练功到3+2大专学制,从“言传身教”到“因材施教”,从“输送演员”到“激活生态”,武义职校成为“造星摇篮”,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尊重戏曲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传统艺术传承的逻辑,更尊重每个孩子对舞台的热爱。(张苗 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