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近日,中国太保发布《2024年应对气候变化报告》,系统展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探索实践与创新成果。这是公司连续第三年发布以气候为主题的专项报告,进一步彰显中国太保深耕绿色发展,助力经济社会提升气候韧性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全球气温屡创新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据统计,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达3180亿美元,相比前十年上升超30%。国内来看,2024年“摩羯”和“贝碧嘉”台风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保险业作为经济稳定器和社会减震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与使命。中国太保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持续创新气候相关金融产品,着力提升气候风险量化管理能力,为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加大绿色保险创新,护航社会低碳转型。中国太保累计首创34款绿色保险产品,2024年新增7款。其中,落地全国首单航运脱碳保险,助力我国航运业积极应对欧盟碳管理政策,支持航运业绿色转型‘创新红树林CCER项目保险保障模式,为红树林碳汇灭失风险提供“保险+科技”的综合解决方案,助力生态系统保护’推出全国首个“零碳会议+碳汇保险”服务方案落地,丰富绿色服务模式。2024年,中国太保绿色保险保额超147万亿元。
健全责任投资体系,助力绿色产业发展。中国太保制定《投资活动尽责管理指引》,推动ESG因素进一步融入投资全流程。优化ESG评级分析系统功能,提升ESG投资标准化和数字化水平;持续开展资产组合碳核算,为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碳排放奠定基础;加大绿色投资力度,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参与绿色项目投资建设,截至2024年底公司绿色投资规模超2600亿元。
探索开展前沿研究,提升气候专业能力。气候风险量化评估是目前全球金融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中国太保充分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开展气候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项目,通过整合本土气候数据创新研发适用于中国保险机构的气候风险评估模型,完成台风、暴雨洪涝等灾害对公司业务组合影响的定量测算,为制定科学风险管控策略提供依据。聚焦新能源、农险等重点领域,中国太保已形成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及措施,并持续拓展“风险雷达”系统功能,加强风险勘查与灾害预警,提升公司智能化风险管控能力。
首次发布运营碳排放目标,打造低碳运营新模式。中国太保在对标领先同业实践以及系统分析现有减排潜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减排计划,明确集团整体2028年运营碳排放总量较2023年下降20%的量化目标,保障碳减排工作有序推进。公司持续完善运营碳排放管理体系,形成《运营碳盘查管理制度》,明确碳盘查流程规范,提升碳数据质量;加强节能减排管理,通过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推进智能化节能改造、加强数据中心节能等多项措施,有效降低公司运营碳排放。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助力全球气候治理。中国太保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行动,与国际组织、合作伙伴、专业机构等加强交流与合作。公司参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PRI)、联合国可持续保险原则(PSI)等国际机构组织的交流活动,与国际同业就ESG前沿实践开展深层次对话;联合PRI举办ESG投资闭门研讨会,围绕气候金融等主题进行专题交流;深度参与ESG全球领导者大会,积极分享公司的ESG经验与实践成果,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经验。
展望未来,中国太保将继续深耕绿色发展,推动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携手各方力量,共同迈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邓侃)
编辑:林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