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5月23日电(记者陈爱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田洪川日前在“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介绍,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已涌现出上百种应用模式。可以说,人工智能已成为工业互联网深层次发展的关键变量。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研发、生产、管理全环节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已形成两条技术应用路线:一是以场景化小模型为代表的专用智能应用,正从工业视觉识别等外围应用“走向”数据与机理融合的深度分析。
“我们统计了900余个全球典型案例,围绕视觉识别、数据寻优和知识推理3类典型应用模式进行近两年对比,发现数据寻优类的应用统计占比已经高于视觉识别,两者分别为48%和40%。”
第二类技术应用路线是,以大模型为代表的工业综合智能探索还处于初期,但模型自身能力以及与领域知识的融合程度持续增强。
田洪川介绍,通过对120余个国内外典型案例并进行近2年对比发现,大模型在处理多模态工业数据的能力不断提升。专用领域大模型驱动的知识发现类应用探索加快,行业龙头企业以及领先科研机构探索利用大模型叠加能源电力、石化化工、研发仿真、基础科学研究等专业知识,开展特定领域创新应用。
专家预计,未来大模型将持续提升泛化性与综合分析能力,并与AI小模型协同,加速“研-产-管-服”全链条变革。
田洪川介绍,一是助力企业实现产品自主设计。大模型将深度融入设计各环节,基于海量数据快速生成创意方案,自动优化参数和结构,确保性能、质量和成本的最优平衡,借助小模型提升物理现象理解的精准性,使模拟与仿真更高效,指导工艺优化与改进,推动产品研发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二是助力企业实现高度自主化无人化生产。大模型能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原材料供应、设备状态等多方面因素,自动生成精准且灵活的生产计划,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生产的快速切换,并能在遇到突发情况如订单变更、设备故障时,迅速调整生产流程和资源分配,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三是助力企业智慧运营管理与服务。AI实时收集、分析来自企业各个环节的数据,包括生产、销售、采购、财务等,实现对企业供应物流、人员配备等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时监测企业运营中的各种风险。
编辑: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