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星星”的饺子馆,仿佛是从星际穿越而来的美食宝藏。走进店内,那温馨的氛围瞬间将你包围,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饺子们宛如精致的星际飞船,排列得整整齐齐。每一口饺子都像是宇宙中的美味星辰,皮薄馅大,口感丰富。无论是经典的猪肉大葱馅,还是独具创意的海鲜芝士馅,都能在舌尖上绽放出奇妙的滋味。这里的服务员也如同星际使者,热情而周到,为你带来无微不至的服务。在“来自星星”的饺子馆,让你的味蕾开启一场星际美食之旅,感受那独特的美味与温暖。
“星点心愿”外景 余跃 摄
“你好,欢迎光临!请入座扫码点餐!”服务员吴安锦笑着迎接。
“好的,谢谢!”
5月20日,福州。记者走进一间名叫“星点心愿·熊大爷”的饺子馆,坐在角落里,点了一份三鲜虾仁鲜肉饺。
不一会儿,另一位服务员将饺子端上来。
“谢谢。”记者笑着接过碗。
他表情平淡,好像没有收到感谢。
不用疑惑,因为这里很多服务员是“星星的孩子”。
工作之余,“星朋友”聚在一起度过闲暇时光。
他们“来自星星”
“星星的孩子”是人们对孤独症患儿的爱称。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是一种大脑紊乱疾病,因此患者大脑的不同区域难以协同工作。
环顾四周,30平方米左右的就餐区,墙上钉着笔墨细腻、色彩鲜艳的画作,还有精致可爱、模样俏皮的动物折纸。其中一面墙上有许多照片,展示着孤独症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和他们参加各类活动时专心致志的样子。透过玻璃看向窗外,还整整齐齐地摆着休闲范的桌椅。
“星朋友”为顾客端上饺子。
饺子馆的发起人张秀丽和店长陈英的孩子也都是“星星的孩子”。
“孤独症孩子会有不同程度的社交困难和沟通障碍。”陈英说,“有的‘星朋友’不善表达,有的是不懂社交边界的‘社牛’,还有明知故问和各种‘碎碎念’的话唠,每个都是不一样的。”
在过去10多年里,张秀丽和陈英都在想办法给自己的孩子做康复,也想让他们学点本事或手艺。张秀丽还在2017年发起成立了福建省心启航助残帮扶中心(又称“福建心启航家长互助会”),与其他孤独症患儿家长互帮互助,并在去年底加盟了餐饮连锁品牌“熊大爷”。
早在两年前,心启航便计划开一家能够容纳孤独症青年就业的店,但没有想好合适的行业和品类,也没有筹到足够的资金。梦想中的这家店,既要让孩子充分参与,又不能有太大难度。经过一年多的数次讨论,心启航决定卖饺子,既能堂食,又能外卖,还可以销售冷冻饺子,一个产品就有多条销路。
“考察之后觉得这个品牌比较成熟。我们和孩子接受规范化的培训,心里也会更踏实些。”陈英回忆起筹备店铺时的想法,选择加盟品牌是为了少走弯路,经营起来更加省心。
陈英还说,考虑到孤独症青年特殊的情绪需求,装修风格一定要温馨舒适,让他们工作时就像在家里那样充满安全感。联系了诸多品牌之后,仅有“熊大爷”愿意将装修自主权交给心启航。
为了顺利开业经营,心启航经历了调研、协商、找店面、装修、培训,准备了大半年,陆续投入60多万元。在今年4月2日,第18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饺子馆如期开业。“终于顺利开张了,每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很开心。”张秀丽说。
“星朋友”正在包饺子。
尝试自力更生
在这家“星点心愿”饺子馆里,12位孤独症青年有了工作,和普通人一样自力更生;也拥有了新称呼,叫作“星朋友”。
迎宾、端碗、擦桌子……对普通人来说,这些事没什么技术含量,而“星朋友”却需要拆解步骤、反复记忆,最后将各个零碎的动作按顺序连起来重复练习。
至于包饺子这样比较精细的动作,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先将饺子皮摊在左手掌上,用右手食指蘸水涂在饺子皮边缘,再夹一筷子饺子馅放在饺子皮中心,然后把整个半成品放到克秤上称重。重量达标后,用两只手将半成品大致对折再下压,慢慢地捏,将饺子的黏合处捏出褶皱,直到整个饺子封口完成,就算是成功包好了。
开业前的一个多月里,张秀丽和陈英带着“星青年”在互助会的工坊专门培训包饺子。“每个孩子每天在工坊要练近4个小时。家长很支持,买了同款饺子皮和饺子馅让孩子回家接着练。”陈英回忆道,“大家都想把这件事做成。”
培训时,有没有人放弃?
陈英短暂思索后,回答的语气很坚定:“没有。”
“有的孩子学得慢,短暂失去过信心,但我们鼓励他‘一定能学会’。看到同伴都在认真学,他也就很快静下心来练习,最后也包得很好。”陈英说,由于大脑区域发育障碍,孩子情绪波动较大,有时会突然哭泣或失控大叫,需要有人安抚。
“在这里工作的孩子,都是已经做过很多训练、自理能力比较好的孩子,而障碍程度较重、无法自理的孩子,则需要家人寸步不离的守护,如厕、出行、上学、就业都是难题。”陈英接着说,眼里蕴含着对孩子的理解和心疼。
“星朋友”正在清理桌面。
在开展上岗培训前,心启航评估了每个有意愿前来工作的“星青年”,有几位自理能力不错,但动手能力偏弱,无法达到培训目标。目前在店里的12位“星朋友”中,有4位没有经过包饺子培训,负责在就餐区迎宾送客、出餐送餐、清理桌面、摆放桌椅等工作,还有8位较熟练地掌握了包饺子技能,同时也能承担就餐区的工作。
记者转向旁边的“星朋友”吴安锦:“你在这里上班开心吗?”
吴安锦笑着回答:“开心!”这份笑容,很简单,很纯真。
记者又问:“跟伙伴一起工作,开心吗?”
他依然回答得很干脆:“开心!”
或许,他想表达更多,但所能表达的,只有这简单的两个字。
“星朋友”肖宇宏,现在是店里的“五星”员工,情绪稳定,还会拍照、做视频,性格害羞内向,平时说话声音有点小。
记者问他:“你在这里负责什么工作?”
“什么都有做一点,包饺子、前台出餐、卖冰淇淋……”他对自己的工作内容非常熟悉,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还挺多的!”陈英夸奖他,“现在也开始学收银了,还需要辅导,但是学得很快!”她对这里每个孩子的情况熟稔于心。
此时,在场的每个人都笑了起来,轻松又愉快。他们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都是感受着快乐和幸福的人。
“星朋友”正在店里作画。余跃 摄
陈英说,在这里工作的“星朋友”,性格都慢慢开朗起来了。“比较内向的孩子来工作,我们会让他先坐在生包区里包饺子,看着外面其他‘星朋友’为顾客提供服务。慢慢地,这些孩子也会想要和顾客互动。”
为了辅助“星朋友”的工作,“星点心愿”还有7位专职和3位兼职“辅导员”。这些“辅导员”中,既有“星星的孩子”的家属,也有爱心市民。
“星朋友”需要完成“辅导员”布置的作业,查看值班表、整理仪容仪表、检查个人卫生等事项都是作业内容,判断题、阅读理解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星朋友”自我检验,就像做测试卷一样。“圈出周三晚班所有上班人员”“写出你本周的上班班次”“每天上班,需要穿戴哪些”“佩戴口罩时,不能戴得太低,口罩需要捂住什么身体部位”“什么时候要洗手”……答这些题,既能锻炼他们识字、写字的能力,也能提升他们对社会和规则的认识与实践。
这家饺子馆和其他许多餐馆一样,也实行员工排班制。“星朋友”轮流上班,按照星级和工作时长计算工资。没有排班时,他们就会去互助会的工坊上课。
“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可以说是‘无缝对接’。因为对他们的支持和培训是要持续的,不能间断。”张秀丽说。
店内帮助“星朋友”平静情绪的公仔熊 余跃 摄
“星饺银行”传递爱心
张秀丽告诉记者,心启航60%的筹款来自公众捐赠,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星点心愿”是心启航的重大公益性投资。她和理监事会的伙伴都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星点心愿”是幸运的。
在开业阶段,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福建日报、东南网、海峡都市报、福州日报、福州晚报等多家官媒和多个自媒体账号都有报道,饺子馆没有经历过很多店铺“起步难”的煎熬。营业初期,单日营业额都在5000元以上。
在目前的平稳经营期,虽然热度的最高峰已过,但依然客人不断,有很多人带着爱心和食欲光顾。近日,单日营业额普遍在3000元左右。为了让“星点心愿”拥有独立电表,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协调。
“店里人力成本较大,要向10位‘辅导员’和12位‘星朋友’支付酬劳,还有商业水电等多项支出,收支严重不平衡。”张秀丽感慨道,“我们是负重前行。”
“星点心愿”店内布景余跃 摄
即使日子过得不太宽裕,张秀丽和陈英也没有放弃在精神上富养“星青年”。孩子亲手折的折纸、画的画作,都完完整整地在店里展示。每隔几天就要换鲜花,让孩子体会到世界的色彩与芬芳的花香。
“日子再苦,也要把孩子的生活过成一首诗、一幅画,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里感受浓浓的关爱。”张秀丽说,“看到他们在爱里一点点进步成长,所有的付出和辛苦都值了!”
社会的爱、家人的爱、孩子的爱,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辽阔的海洋。为了让爱心流动起来,“星点心愿”开起了“星饺银行”。
爱心人士可以购买饺子存入“星饺银行”,赠予自己指定的人,也可以送给城市建设者、环卫工、低保户等可能有需要的人,和“星星的孩子”一起将爱传递下去,让全社会都感受到这份温暖。截至5月20日,“星饺银行”已存入9900多份饺子,爱心转赠将近2400份,爱心余额为7500多份。
陈英回忆说,前不久,有一位高中老师来光顾“星点心愿”,话还没说几句,就在“星饺银行”存入了1000份爱心饺子。陈英想在店外的展示墙写下对他的感谢,这位高中老师却说:“不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就已经很开心了。”
(见习记者 余跃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职工“急难愁盼”变“幸福账单”
下一篇:7户央企外部董事职务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