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大小便功能障碍与性功能障碍被形象地称为“社交癌”。这类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更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据统计,我国有数十万患者长期受此困扰。由于病因复杂、诊断困难,传统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近年来,骶神经调控技术(SNM)作为一项国际前沿医疗技术,为这类疑难病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45岁的张女士(化名)就是众多受困患者中的一员。她在一场意外导致腰椎受伤后,逐渐出现了排尿困难和大便失禁的问题。过去的五年里,她尝试了多种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症状却始终没有明显改善。长期使用尿袋和频繁更换成人纸尿裤,让她不敢出门社交,原本开朗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
同样遭受折磨的还有32岁的王先生(化名)。出生时当地医院行脊膜膨出修补术,术后一直未复查!从记事起,他就饱受慢性便秘的困扰,常常需要依靠泻药才能勉强排便,伴有尿频、尿急,排尿无力。随着年龄增长,情况愈发严重,1年前我门诊检查发现脊髓拴系术后再拴系,李萃萃副主任医师团队先给予行脊髓拴系松解术,术后病情稳定,但是大小便功能障碍,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李萃萃副主任医师团队给予行骶神经调控术,术后大小便功能障碍均得到明显改善。
骶神经调控技术主要适用于顽固性尿失禁、神经源性膀胱、慢性便秘、非梗阻性慢性尿潴留等十余种与神经损伤或发育异常相关的疾病。这些疾病的病因往往隐藏在复杂的神经结构中,难以通过常规检查发现。以23岁的患者小明(化名)为例,他自幼饱受大小便失禁与严重便秘折磨,还出现了性功能障碍。辗转多家医院,常规的腰骶椎MRI检查并未发现明显异常,病因一直成谜。直到转诊至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该科副主任医师李萃萃及专家团队运用腰骶丛神经根水成像+DTI骶神经纤维成像技术,才发现他存在骶神经根发育不良的问题,并结合尿动力学检查,最终确诊为神经源性膀胱。
骶神经调控技术采用两期手术治疗模式。一期手术时,医生通过C型臂定位,将电极精准植入双侧骶3、4神经孔,选定应答敏感的刺激位点植入电极,连接体外临时刺激器。术后,患者的症状往往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善,如小明术后当晚尿床现象消失,白天控尿恢复,便秘也得到缓解。三天后进行二期手术,植入永久刺激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大小便功能和生活质量都能得到显著提升。
这项技术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它属于微创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即可进行,仅有一个穿刺点,患者术后3天左右就能出院。通过体外程控仪,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实时调整刺激参数,实现个性化治疗。而且,该技术具有可逆性和安全性,刺激器可随时关闭或移除,不会对患者造成永久性损伤。目前,骶神经调控技术已获得FDA及中国药监局批准,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骶神经调控技术的出现,为众多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带来了康复的曙光。从张女士恢复自主排尿,王先生摆脱大小便功能障碍的困扰,到小明重获正常生活,这些真实案例都印证了这项技术的突破性价值。随着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相信会有更多患者从中受益,告别“隐秘之痛”,重新拥抱有尊严的生活。如果你或身边的人长期受相关症状困扰,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诊疗,不要让病痛继续影响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李萃萃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
门诊时间:每周四下午 李萃萃-脊髓脊柱神经外科门诊
特长简介
神经管畸形(脊柱裂、脊髓拴系、脊髓纵裂等)、骶管囊肿、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椎管内肿瘤等脊髓脊柱疾病;
大小便功能障碍的骶神经调控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的神经调控治疗。
小儿神经外科(小儿脑积水、先天性神经管畸形、颅缝早闭、脑(脊)膜膨出等)。
专业特长
师从著名脊髓脊柱神经外科专家修波教授。已手术救治先天性神经管畸形,脊髓拴系、脊膜膨出、骶管囊肿、椎管内肿瘤等近三千例。
对大小便功能障碍的神经调控治疗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脊髓损伤、脊髓疾病术后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调控治疗均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小儿脑积水、先天性神经管畸形、脑(脊)膜膨出、颅缝早闭等。
学术任职
1.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小儿神经微创学组 青年委员
2.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脊柱裂学组 委员
3.北京神经内科学会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 委员
学术研究
发表SCI论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参编参著著作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