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5月22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简称“中福协”)等联合发布《陪诊服务发展研究报告(2025)》(简称《报告》)、《老年陪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两项重要课题成果,积极助推我国陪诊服务加速迈入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新阶段。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表示,《报告》的发布为行业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市场分析和趋势前瞻,为制定《老年陪诊服务规范》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规范》作为陪诊服务行业团体标准,将积极推动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陪诊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行业重被“唤醒”
陪诊服务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专业化医疗辅助服务,由具备医疗常识或专业资质的人员,为就医困难群体(如老年人、残障人士、独居青年、异地患者等)提供全程就医陪伴与协助服务。
《报告》指出,陪诊服务2006年首次进入我国大众视野,在发展初期,陪诊服务呈现纯线下交易、订单量小、模式粗放、标准欠缺等缺点。2015年前后,陪诊服务平台化发展初具规模,基本确立了“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陪诊行业服务流程大框架。然而,由于当时陪诊市场需求不足,且陪诊在萌芽期遭遇的发展瓶颈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多数平台先后退场或转型,陪诊相关企业新增注册量从2017年的63家,滑落至2021年的16家,反映出资本热潮退却后的行业洗牌。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医院学科越分越细,院内诊疗程序复杂,异地患者看病不易,陪诊服务行业再次被需求唤醒。2022年,带有“陪诊”俩字的陪诊服务企业新增注册量出现反弹,达到152家,超过过去的总和;2024年这一数据达到203家,进一步印证市场热度回归。
知晓度低、但潜在需求较显著
不过《报告》也指出,尽管陪诊服务已展现出广阔的发展潜力,但在实际推广中仍面临服务对象范围受限、陪诊人员职责模糊、服务流程缺乏统一标准、培训体系与职业认定机制不完善、服务质量与效能难以保障等突出问题,制约了行业在更大范围、更广人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发布,正是为了探索建立全人群、多场景的陪诊服务标准与职业化体系提供科学参考。
《报告》显示,45.3%的社区受访者表示“完全不了解陪诊服务”,51.2%“听说过但从未使用”,仅有3.51%有过使用经历,其中一半为企业或社区赠送服务。尽管对陪诊服务的知晓度低,但居民对陪诊服务的潜在需求较为显著。在医院患者中,同样存在对陪诊服务认知度低的问题,仅有4.68%的受访患者有使用经历。
不论是居民受访者还是医院患者,均有超七成的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经过专业培训的陪诊人员。尽管陪诊服务受到一定认可,但受访者也指出当前的陪诊服务存在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乱收费和服务不透明、专业性不足、信息安全隐患等问题。
行业发展面临挑战
《报告》总结了陪诊服务行业发展面临的四大挑战,包括供需矛盾突出、行业标准缺失、公众认知度低、从业人员专业性不足。针对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报告》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陪诊师职业体系建设规划布局;引入社会组织力量,探索多元化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标准,构建职业认证与培训体系;提升公众认知度,普及并推广陪诊服务价值。
《老年陪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的发布,成为我国老年陪诊服务行业的最新团体标准。课题执行负责人、中福协陪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黎俐介绍,该团标涵盖老年陪诊服务的全流程与关键技术要求,共有来自陪诊服务平台、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培训机构等领域的22家单位参与起草工作。中福协执行会长徐建中强调,老年陪诊服务行业涉及多方主体,要以《老年陪诊服务规范》为新起点,建立共同规则,整合分散资源,以“四个统一(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培训、统一市场)”为途径,建构符合新时代中国老龄工作特色的发展格局。
中福协陪诊专业委员会也同期成立,这是我国首家由全国性行业协会成立的陪诊专业委员会。陪诊专业委员会即将在全国范围开展“启明星”计划,围绕行业基石建设、服务生态搭建和社会影响力深化三大核心板块展开,全面推动陪诊服务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