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水运网
“舰行使命艇立大港”,任健驾驶“海巡1620”轮驶向深蓝,成为蔚蓝大海上一面旗帜。
凌晨出发,守护万家。王志信始终牢记服务港航的初心使命,把桥梁助航标志维护工作做到极致,日夜守护照亮护港安畅之路……
航标灯的改造,故障航标的修复……俞志勇的工作日志上,记录着航标管理工作的点点滴滴。
他们是新时代的追梦人,奋力投身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锚定推进航海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知重负重、克难奋进。岁月不居,星光不负,他们如海上一面面旗帜,迎风飘扬,汇聚起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四化”建设以来,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福州航标处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构格局、提能力、强体格,思想教育、公共服务、职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处干部职工精气神焕然一新,凝聚起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在推动航海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阔步前行。
任健:潮头登高再击桨
登上“海巡1620”轮,优雅的环境、干净整洁的船容船貌,让人倍感温馨舒适。走进驾驶舱,只见任健站在驾驶台前,目光如炬,紧盯着前方的水域。作为“海巡1620”轮的船长,任健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每一次出海都是对航海技能和责任心的极大考验。他不仅要确保船舶的安全航行,还要带领全体船员共同面对海上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此时,海面上风平浪静,但任健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警觉和敏锐。他深知,海洋的天气瞬息万变,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才能确保人安船畅。
4月8日,“海巡1620”轮高效完成福平201、202、203及铁禁10号共4座重要航标的起吊更换作业,为大桥安全运营和船舶航行安全筑牢“海上灯塔”。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作为世界最长、中国首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连接福州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交通主动脉,桥区水域日均通行船舶密集,对航标的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
为了确保过往船舶通航安全,“海巡1620”轮必须加快航标作业的进程。最重的担子抢着挑,最难的任务抢着干,最累的地方时刻有党徽在闪耀。为此,任健带头攻坚克难,吃在船上,住在船上,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锲而不舍保障航标作业安全有序完成。
“浮筒、沉石、铁链……每个都是以吨计量的‘大家伙’,与它们‘打交道’,稍有不慎,后果便不堪设想。”任健说,保证作业期间船员们的人身安全,是他最大的压力所在。因此,每次作业前,他都会反复确认安全措施是否到位,从个人防护装备的检查到作业环境的评估,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作业过程中,他更是亲自监督,确保每位船员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容许丝毫马虎。他常说:“安全无小事,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正是这份对安全的执着和坚守,使得“海巡1620”轮的航标作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
“作为船长,任健就像这艘船的‘中流砥柱’,一旦有惊涛骇浪袭来,便越发巍然挺立,展现平波镇浪的巨大力量。”福州航标处船舶管理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张其毅告诉记者,一艘船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主心骨越是坚强有力,就越能凝聚风雨无阻的力量。
王志信:桥梁助航标志“大师”的工匠情怀
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一身干劲似乎永远使不完,身影永远在航标工地和田间闪现——他是王志信,福州航标处桥梁助航标志维护组组长。桥梁助航标志维护是他的强项,航标养护是他的特长,技术创新是他的最爱。从一名埋头苦干的一线工人到获得“全国交通技术能手”、拥有丰富的航标器材设备维护保养经验的航标工作“多面手”,王志信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自己的多彩人生。
5月14日凌晨2点,天还未亮,王志信已经穿戴好安全装备,登上检修车准备出发。他的任务是检修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上的桥梁助航标志——这些安装在桥梁上的导航标志,被船员们称为“水上红绿灯”,而王志信,则是这片水域最资深的“灯光守护者”。
夜色中,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检修车沿着大桥缓缓前行。王志信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他仔细检查着每一个桥梁助航标志,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随着检修车的移动,王志信不时停下脚步,用专业的工具检测航标灯灯质、周期等,或是对损坏的灯器进行更换。他的动作熟练而迅速,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对这项工作游刃有余。
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王志信终于完成了计划内所有桥梁助航标志的检修工作。此时,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了平静的海面上。王志信站在桥上,望着远处渐渐清晰的海岸线,心中充满了自豪。他深知,这份平凡的工作背后,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和安宁。而他,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在这片水域,守护着那些照亮航行之路的灯光。
十余年来,他维护的桥梁助航标志始终保持100%的完好率,累计保障了数万艘船舶的安全通行。翻开他的工作日志,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录着水位变化、灯光亮度、电池状态等数据。“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船员的生命安全。”他说。
如今,桥梁助航标志已从传统的反光板升级为太阳能智能板,但王志信仍坚持每天实地检查。“设备会老化,但责任心不能打折。”他带着年轻同事一遍遍讲解检修要点,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
十多年来,王志信已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是在检修车上度过的。妻子常说:“他把桥梁助航标志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而王志信总是笑笑:“只要桥在,灯亮着,我心里就踏实。”
在大海的晨曦中,王志信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检。那些默默伫立的桥梁助航标志,正如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千帆竞发的航道点亮安全的明灯。
俞志勇:当好船舶航行“引路人”
一声长笛响起,“海巡16202”轮从码头缓缓驶出,平潭航标管理站航标管理员兼航标组长俞志勇像往常一样,出海巡检平潭水域的航标。
站在甲板上的俞志勇一直注视着前方,每每通过航标,他的眼睛仿佛就会发亮:“它们就像我的老朋友,看到它们安然无恙,我就会安心。”
航标被称为船只前行的“眼睛”,而保护“眼睛”,“擦”亮眼睛的人就是航标员。在平潭,他们肩负着90公里水路的安全与畅通,以及274座航标的日常维护。维护航标的工作,看起来简单,实则充满了挑战与艰辛。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航标员们都需要坚守岗位,确保每一座航标都能正常工作。他们需要爬上摇摆不定的灯浮,检查灯器是否正常;他们需要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驾驶着小船追逐“出逃”的浮标。这份工作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更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俞志勇,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十四年,从青涩少年成长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航标员。
今年春运期间,俞志勇依然坚守在一线,确保着万千船只的安全通行。2月2日,俞志勇在现场核查时发现,平潭A风电T4号灯浮被撞,灯架略变形、灯器丢失,该情况会使航标灯不能正常工作,影响到船舶航行安全。
时间紧迫,俞志勇稳稳地爬到航标上,检查灯架、航标灯器、线路等零部件,并现场安装一体化灯器,一连串动作熟练而顺畅。虽然这些都是航标员在巡检维护过程中的“规定动作”,但俞志勇却做得认真细致,丝毫没有因为熟练而有半分的懈怠。他深知,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船只的安全,每一次的疏忽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夕阳西下,完成巡检任务的俞志勇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次亮起的航标灯。那闪烁的光芒不仅照亮了航道,更照亮了他十四年的坚守与奉献。每一盏航标灯的背后,都凝聚着他辛勤的汗水与不懈的努力。在这一刻,所有的疲惫与辛劳都化作了无尽的欣慰与满足。
从最初的煤油灯到现在的智能航标,变化的是技术装备,不变的是那份“分毫不差”的执着。正是无数个像俞志勇这样的航标员,用坚守诠释着爱岗敬业的真谛,让每一盏航标灯都成为不灭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