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杨 茜 通讯员 周琳虹
本报讯 “这花纹太别致了,金丝线织出的龙图简直栩栩如生”“这条配套的蓝色马面裙也很好看,亮丽又飒爽”……昨天,为期五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热闹开启。在浙江展厅,当千年织锦邂逅现代时尚,来自海宁许村的一袭瓅锦非遗·华章冠服牢牢吸引了过往客商的目光。
瓅锦非遗·华章冠服的创作者是贺荣,来自海宁中纺面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名资深面料设计师,贺荣扎根许村多年,曾经参与杭州第19届亚运会颁奖礼仪小姐制服面料研发落地;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设计的服装饰品还成功入选北京冬奥会、东京奥运会等重大赛事。
许村织锦具有精湛的织造技艺、绚丽多彩的图案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已入选嘉兴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相关工艺正广泛运用于马面裙、汉服等古风服饰中,成为时尚产业的“宠儿”。贺荣介绍:“古代服饰体系严谨而繁复,我们把许村织锦的工艺和现代工艺融合,复刻或创制出更多特色面料,就是要让人们充分感受古风服饰的魅力。这次,我们带来近50个创意产品,一上午就有40多位客商与我们达成进一步对接的意向。”
和海宁中纺面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织锦产品一样受欢迎的,还有来自海宁许村的漳缎马甲和上衣。漳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故宫博物院收藏较多,明清时期主要用于制作皇家贵族服饰。目前,漳缎由于生产不易,属于市场紧缺货。
“我们这个是第三代漳缎,机器全自动化生产的,其工艺、组织等与手工织造的可以达到一致。”说到技术攻关的不易,海宁市金涛丝绸布艺有限公司负责人沈金良直言,开发相关织造机器就花了近3年,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当前,全国一半的漳缎产量在他们这里。
毗邻杭州的中国布艺名镇许村,因“一块布”而兴,是全球最大的提花家纺面料生产基地。近年来,通过承接杭州服装产业转移,许村产业结构发生蝶变,已经发展起一个极具辨识度的服装产业集群。
国风国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新诠释与创造性表达。循着非遗热潮,如今的许村,不仅有众多马面裙生产企业,有用心开发“新中式”服装的设计型企业,还有专注于复原缭绫、制作香云纱的科技型企业。在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合作中,海宁市天一纺织有限公司专门组建团队,并腾出一条生产线用于缭绫研发。这份魄力在成功复原陕西法门寺地宫的千年缭绫浴袍后被业内屡次赞叹。如今,天一纺织已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织物研究与复刻的领军企业,吸引了学界与设计界许多“大咖”加入,每年推出3000多款新产品,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全镇专注国风赛道的企业已经达到近50家,有不少是家纺企业转型而来。”许村镇经发办主任马晨琼告诉记者,相比许村传统的家纺企业、服装企业,这类涉及国风赛道的企业体量虽不大,但都做得非常用心。他们把许多中国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起来,让匠心研发的高端国风面料频繁走上世界T台,并以“布布高”的昂扬姿态,绽放时尚产业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