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自2024年夏天以来,预计展期近13个月的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成为亚洲文博、文旅领域的现象级事件之一,售票超过140万张,逾七成观众来自外省市和海外。策展方将788件古埃及文物,划分为“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三大板块,分别对应古埃及文明全貌纵览、萨卡拉地区的重大考古发现(如彩绘人形棺、罕见的动物木乃伊等)、少年法老图坦卡蒙的人前身后名及珍奇葬品。作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亚洲等级最高的埃及文物出境展览,即使观众对每件文物只看10秒钟,也需两个小时以上。上博馆长褚晓波曾预测:观众人数会超过250万人次,有望创全世界展览之最。
古埃及和中国一样,拥有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如何让普通读者在阅读相关知识时,不因其厚重而怯步、不因其庞杂而困顿,考验着每一位历史写作者的叙事方式。德国海德堡大学埃及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金寿福的新作《古埃及文明》,力图全景式重构古埃及人的生命旅程。
《古埃及文明》金寿福 湖南美术出版社/浦睿文化
误读与传闻中的古埃及
在金寿福看来,讲述古埃及的书往往以编年叙事,“似乎古埃及文明就是一个朝代接替着一个朝代”。此外,古埃及奢华而复杂的墓葬文物,也使现代人误以为“古埃及人生来就是为来世做准备”。而他希望,“让古埃及人作为生命体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让读者面对一具具木乃伊”。
这些话,知易行难。在人类对古埃及文明的探索过程中,曾衍生出种种想当然的误读,有些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传闻——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将第四王朝的胡夫法老,塑造为横征暴敛、刻薄寡恩之徒,让“胡夫金字塔”一度成为西方后来建构东方专制主义和治水文明等理论的滥觞。《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柯南·道尔,认为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因为船上运载着木乃伊;记者罗宾逊的死因,是其在大英博物馆近距离接触木乃伊所致。从那时起,“木乃伊的诅咒”这类子虚乌有的说法大行其道,甚至成为《木乃伊1932》《卢浮魅影》《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等商业电影的重要噱头。
拿破仑站在狮身人面像前沉思的景象,让-莱昂·热罗姆绘,现藏于赫斯特城堡
西方学者约翰·罗默在其巨著《古埃及史》亦坦承:19世纪的历史学家们只能用个人看法和猜想,来填补古埃及文明与构建西方历史书中常见的叙事所需的基础信息之间的巨大鸿沟。他们的那些传统故事尽管给陌生的法老时代遗迹带来了一种并不真实的熟悉感,但也造成了深远的不良影响,而这正是问题所在。
有鉴于此,金寿福以其复旦大学通识课程的讲义为基础,结合当前一手史料与最新研究,力图向读者立体呈现“古埃及人”的生命旅程与环境风貌。
文化深度游,首先要破除“他者”的成见,像金寿福研究时经常提到的“有温度”。有温度,才会拉近人与历史文化的距离感。
魔法结界的“生死结盟”
古埃及,以其丰富的墓葬文物闻名于世,例如将在今年七月正式对外开放的大埃及博物馆里展出的图坦卡蒙墓的陪葬珍宝,就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它是3300年来唯一一座完整保存的法老陵墓,其陪葬品总数更是多达5000余件。
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直接阅读、翻译古埃及圣书体的埃及学专家,金寿福在书中系统梳理了古埃及人的死亡仪轨。
在墓葬品方面,古埃及人会在陵寝放入生者消遣用的跳棋(塞尼特棋),“把死者对弈的那个对手比作死亡”,借此寄望死者能躲过甚至战胜死亡;在木乃伊和棺材方面,前者以70天的制作过程应对天狼星的重现周期,后者起到“转世场所”的运用;在景观规划方面,尼罗河两岸构建不同定位的神庙、王陵等建筑,以文化地理学形成了“生命循环的网络”;古埃及人甚至还有给死者写信的文化习俗,以此寄望往生者护佑在世者。
死者被制作成木乃伊的尸体接受“开口仪式”,胡内菲尔的《亡灵书》,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在这一奇妙且复杂的系统规范下,生者不再是孤单个体,好似是与相关神祇、器物、星象、乡土、往生者,形成了攻守同盟的“魔法结界”。由此可见,如果仅从木乃伊、棺材、墓室、神庙等单点符号去拆解,不过是盲人摸象,无从窥见学者巫鸿常说的墓葬是“综合性建筑和艺术创作物”。
当现代人为“内卷”与“躺平”而纠结时、当社会学家阿兰·埃伦贝格在《疲于做自己》中指出现代性与抑郁的关联时,古埃及人在墓葬文化与金字塔文化等领域所体现的正视生命旅程、试图消解恐惧、转祸为福的生命哲学,或许也充满了古老的疗愈意涵。
欧洲安宁护理学学者吉安·拉波西奥在《生命的最后一公里》中曾引述菲利普·西蒙斯的观点:当我们能感觉到死亡在走近,能认识到死与生的正当性如出一辙时,我们就被摆渡到那遥远的彼岸。在那里,死亡不再让人害怕;在那里,我们能获知已经为我们的生活设定好的永恒尺度……
阿努比斯神雕像,现藏开罗埃及博物馆。阿努比斯神长着一颗胡狼头,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与木乃伊制作与死后生活有关。
从石头到金字塔
从达官贵人陵墓所需的棺椁、墓碑、供桌、雕像等纪念物,到举国瞩目的金字塔等宏大工程——石头,是古埃及建筑常见的物料。也因其常见,往往为游客所忽略。
金寿福却在书中多个章节,对其取材与寓意、施工与成就予以层层解说,让其成为打开古埃及文明的具象线索之一——古埃及时期,其政治文化中心附近并不盛产石料,需要当地人千里寻材(如努比亚和西奈半岛)、耗时开采(涉及铜凿钻孔、水浇木楔等工序)与转运(涉及木橇搬运、木船水运等)。但他们坚信,石头比泥土、沙子更符合其虔诚尊奉的来世语境所需。同时,亦因制石成本在当时异常昂贵,不仅成为价值高于奢饰品的等价物,更成为国王对臣仆恩威并施的重要道具。
在第二章“官吏和管理制度”,金寿福援引埃及学家理查兹、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特里格等人的研究,结合第六王朝一位得宠官吏的自传,“向我们展示了古埃及国王、石头和永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位官吏如数家珍地提到国王派重臣及王室船队如何远赴图拉,如何为其开采石棺及石制盖子、门槛、门楣、门框、供桌,并感慨道“从来没有哪个臣仆曾经获得如此恩赐”——可见小小“石头”在古埃及的价值。
在第十章“建筑”,金福寿不仅阐释了石制金字塔复杂且精妙的建筑技术和工具,更为其意涵进行了推理和正名。有别于古希腊历史学者希罗多德对第四王朝胡夫金字塔“10万民工20年时间建造”的虚构描述,金寿福借鉴地理学家段义孚对“人与空间关系”的观点、援引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手下总建筑师哈普的墓室铭文,对于建筑工人的数量、待遇乃至对于参与该建筑的心态,都有着不同以往“传闻”的正本清源之论。
当1999年写下《从黎明到衰落》的学者巴尔赞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而迷惘时、当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激辩如何更好守护“文化多样性”时,如何辨识历史的遗产,对于人类如何走向未来仍然有着重要的路基价值。巴尔赞亦指出:我们对历史特有的态度和我们引用历史作为论据的习惯,把事实变成了充满力量的思想。这种利用过去的做法正可以追溯到宣示现代到来的年代。
从回溯到现实,从现实到未来,从重构个人生命旅程到思考人类文明的过去与未来,《古埃及文明》虽然不是旅游手册,但却对向往探索古埃及的文博游、文旅深度游爱好者们展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无用之用”——观其大略、深入腠理,让“厚书变薄”。
如今,小红书等社交软件上有不少文旅爱好者会用历史教材的埃及封面与金字塔合照,以此纪念从书本照进现实的旅程。但是,古代文明的深厚知识和人生启迪,从来不是一张图片或者一支短视频所能完整承载。
就像欧洲发端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欧陆壮游、古代中国兴盛于两宋的文人行旅,我们无论是去埃及深度游还是展览文博游,都需要自己脑中有解题知识与思辨精神,眼中有世界之阔与在地体验,这才是不为打卡的旅行、人生壮游的起点。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