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杰展示自己“淘”到的“宝贝”书籍。
本报记者 于秋莹 申志远文/摄
推开道外道台府古玩城3楼莉娅古旧书店大门,岁月与纸香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既有泛黄书页里的故事,也有执着坚守的爱书之人。每一本旧书都是时光折叠的标本,等待着与新的目光重逢。通过莉娅古旧书店,人们得以触摸哈尔滨这座城市旧书文化的独特肌理。在这里,可以放慢脚步,沉浸在旧书的世界里,感受文字的魅力,品味岁月的沉淀。
旧书摊前众生相
书香“叩响”时光的门
不足40平方米的莉娅古旧书店,是间被书籍填满的玻璃小屋。一人宽的过道两侧,每个角落都堆叠着带着岁月痕迹的书籍。不同年龄与身份的读者,如同潜入时光深海的探索者,在书堆间寻觅着属于自己的“宝藏”。
每到周末,店主杜杰总会迎来几位手握零钱的中学生。3元、5元、10元……这些攒着零花钱的少年,总在书架前专注翻找。“有初中生为了课本内容扩展来淘书,上周刚买走《鲁迅全集》,就为了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原版插图。”杜杰说,中国近代文豪作品与名著常是淘书“入门款”,而他面对这些求知的孩子,总习惯“买一本搭几本”,让书香以更温暖的方式浸润少年时光。
哲学与经济类书架前,常立着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那些带着时代烙印的书籍,于他们而言是解码社会变迁的密钥——泛黄的纸页间,藏着他们对时代脉搏的追溯与共鸣。年轻读者的身影,则为书店注入另一番景致,有人专为收藏而来,在他们眼中,这里的书不是流水线产物,而是带着前主人体温的“时光容器”,每一道折痕都是岁月赠予的独特注脚。
杜杰将店内书籍分为四类,交易市场的稀缺书随需求浮动,价格稍高却总被人慧眼识珠;古典文学与历史典籍稳居中等价位,承载着永恒的人文重量;千余册黑龙江与哈尔滨历史相关书籍,如《赫哲族与阿伊努文化比较研究》《群众文化研究》等,构筑着地域文明的精神谱系;而大众化的文学读物,则以十元八元的亲民价格,成为市井生活的文化驿站。
在这个被电子屏包围的时代,旧书店的玻璃小屋如同凝固的时光琥珀。有人在文字里“打捞”青春,有人在故纸中重构年轮,而每一本被翻开的旧书,都在无声诉说着人们对知识与记忆的追寻。
旧书市场的黄金年代
一辆凤凰自行车换一套绝版书
在哈尔滨旧书圈,杜杰的故事就是一部“淘书史”。“60后”的杜杰是地地道道的老道外人,当过哈尔滨毛织厂工人,在道里江边卖过菜。一次去外地批发蔬菜时,杜杰发现当地最大的图书批发市场,他将买大蒜的钱买了一车畅销书,金庸、梁羽生的武打小说让杜杰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3年,武侠书、言情书畅销,在风华机械厂门前,每天下午自发形成一个大的旧书市场,场面蔚为壮观,最火时有上千个摊位,延伸到省医院门前。而杜杰就是这个大型旧书市场发起人之一。直到1998年底,整顿街道市场退路进厅,这个书市才消失。包括杜杰在内的书商们在此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随后,杜杰先后在文化大厦、道外靖宇街古玩城租摊位经营旧书店,后来又到同发街开了店,直到进入道台府古玩城。历经哈尔滨旧书市场的风云变幻,杜杰也变成了大家口中的“杰叔”,从一个普通书商成长为一个民间的图书版本鉴定权威,很多专业学者都自愧不如。
据杜杰介绍,哈尔滨最早经营古旧书的记载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最为著名的是道外区景阳街上的影英书店,当时经销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羊》,而且还是小开毛边本,现在已成为稀缺藏品,拿出哪本都能卖几千元。
杜杰说:“最火的时候,道里区、道外区有几十家旧书店,像上世纪30年代道外区丰润街上的富贵书局、道里区西十四道街邮局附近的王忠生旧书摊,那时,青年作家关沫南就是在这个书摊上购买进步书籍,并开始文学创作的。哈尔滨人有读书的好习惯,但是那个年代,一般人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因此,旧书尤其受大众读者欢迎。当时流行的是通俗、武侠、言情小说,还有医书、药书,最受欢迎的是小人书和画报。道里区西十二道街的古籍书店是新华书店开办的,主要经营老版本旧书,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大街改造,古旧书店消失。”
回忆起哈尔滨旧书市场的黄金年代,杜杰向记者分享了一则趣事。上世纪80年代,在南岗果戈里大街下坡老报刊门市部门前,杜杰曾亲眼看到一笔交易,有个哈二中老师用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换了一套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原版全品相的翻译小说《基督山伯爵》。“那套书即使在今天也是天价,因为是绝版书,经营旧书这么些年,再也没有碰到过。”杜杰说。
借网“出海”
40吨藏书觅新知
近40年的淘书生涯,杜杰在家中与仓库中攒下了近40吨藏书,数十万册的规模堪比小型图书馆。
何种旧书最具价值?杜杰的答案蕴含对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明末清初古籍最为珍贵,即便残缺,纸张纹理、跋文印记皆是历史见证;上世纪50年代老中医的献方书籍更堪称“孤本”,各大家拿出真才实学,是中医药文化的“活化石”;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大饭店的菜谱亦备受青睐,页页菜品中藏着城市饮食文化的基因,只要收到货就会被迅速买走。
当电子书席卷阅读市场,旧书店如何存续?杜杰选择“左手传统,右手创新”——2002年入驻孔夫子旧书网,让哈尔滨旧书登上全国舞台;每年春秋两季赴北京文献交流会,以精选藏品展现北方旧书市场底蕴;短视频时代试水抖音、快手直播,西北的红色文献收藏家通过直播下单,20多岁古籍爱好者隔屏请教版本鉴别,杜杰的单场直播成交额常可达数千元。
旧书的最大魅力莫过于“淘”的快乐。近40年旧书行业积淀,让杜杰“掌眼”全凭经验与眼力,一见书便能估价,精准计算价值与利润。杜杰说:“淘旧书不会赔,只是需要时间,好书如同缘分,终会等到知音。”十几年前,杜杰在地摊以260元购入的“纸片子”中,藏有明末重臣黄道周的手札,后经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拍卖,以20万元成交;他还曾在一位老干部家的旧书堆中,发现1928年出版的《伍连德,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报告大全书》,该书包含英、德、日、俄四种语言,挂上网后以1.8万元被浙江的一家私人博物馆收购,后随即将其标为15万元的非卖品,令藏家瞩目。
旧书的价值不止于交易。在杜杰的书店,常可见年轻人捧读着书感慨:“这比博物馆展品更鲜活。”正如杜杰所言:“电子书予人知识,旧书予人文化之根,精品更应流传下去。”当书迷在直播间看到杜杰小心翼翼地翻动古籍,指尖划过的不仅是书页,更触摸到了文化的脉络——莉娅古旧书店,早已超越单纯的书籍交易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