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人民网伦敦5月22日电 (徐量)在2025伦敦手工艺周期间,由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主办,并获得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支持的“县域风物”国际工艺巡游计划正式启动。这一项目是美丽中国研究院自2024年以来开展的第三次国际巡展,亦是“2025美丽中国海外特展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地方文化首次以系统形式登上国际平台。
本次巡游以“全球在地化”为核心议题,聚焦中国地方工艺如何在全球化与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实现文化创新与当代表达。该议题亦呼应世界手工艺理事会自2014年提出的“世界工艺城市”倡议,强调地方文化、工艺人与社区在全球文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中英观众共同欣赏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带来的“在地样本”。主办方供图巡游计划的首场国际工艺创新论坛于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由策展人卢川、V&A中国馆藏策展人李晓欣及英国策展人卢西亚·马诺普鲁博士联合发起。活动吸引了中英两国逾五十位文化、设计、工艺领域代表与高校学者参与,探讨工艺如何激发地方韧性,重塑跨文化协作路径。
论坛中,中英多座“工艺城市”展开深度对话。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汪莎介绍,研究院通过调研上千个案例构建了“美丽中国案例文献库”,展现手工艺在地方治理与社区建设中的实践路径。来自法纳姆、伯明翰与萨塞克斯的英国代表则分享了各自城市的制度创新与工艺生态建设经验。法纳姆通过多机构合作与文化机制建构,形成可复制的文化治理模式;伯明翰珠宝区则展示了传统金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下的产学研创新生态;萨塞克斯则以陶瓷、纺织等工艺激发社区参与与文化再生。
英国萨塞克斯手工艺周主席杰西卡·伍德在《随物之旅》单元分享来自萨塞克斯的手工艺术作品。主办方供图英国观众现场与展品进行互动。主办方供图中方代表也呈现了来自景德镇、醴陵、泉州、云南等地代表及案例分享,如何作为文化与产业协同的媒介走向国际舞台。特别是“瓷+”理念下的醴陵城市更新,以及泉州通过“石头”媒介链接海丝文化的策展案例,体现出中国工艺在全球语境中的多元表达。
特别展示部分则设置了“在地样本”“手上的朴光”与“随物之旅”三大单元,集中展示来自中国与英国的代表性地方工艺实践,呈现其在材料语言、文化叙事与社区共创中的多样性。泉州簪花文化体验也为公众提供沉浸式互动窗口。正如活动参与者所言,中英两国在制度设计、生态建设与文化传播方面的互动,为构建一个以工艺为纽带的全球文化网络开辟了新路径。
英国嘉宾佩戴的帽子来自中国三江源地区,由当地牧民与设计师合作制作。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