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宝勇用照蛋灯查看受精卵发育情况。
鸵鸟蛋整齐排列在智能孵化机中。
本报讯(西海新闻记者 吴予琴 摄影报道)近日,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同宝村鸵鸟养殖基地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时刻——基地引进的北非红颈鸵鸟进入孵化期。2024年9月,48只北非红颈鸵鸟从河北引进,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成长,目前已进入繁殖的关键阶段。预计到6月中旬,首批雏鸟将破壳而出,为金银滩草原增添新的生机。
位于同宝村的鸵鸟养殖基地是海北州首个规模化鸵鸟养殖基地。5月16日,记者在养殖基地看到,40余枚比成年人手掌还大的鸵鸟蛋整齐排列在智能孵化机中。养殖基地负责人兰宝勇手持专业照蛋灯,透过蛋壳展示着内部跳动的生命迹象。
“现在能清晰看到受精卵的血管分布,这预示着新生命正在茁壮成长。”兰宝勇说。据介绍,鸵鸟的自然孵化期为40余天,基地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将孵化温度精确控制在36.5摄氏度至37.5摄氏度,湿度保持在22%至25%,为胚胎发育创造最佳环境。
对世代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的同宝村来说,鸵鸟养殖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兰宝勇说,相较于传统的牛羊养殖,鸵鸟养殖具有出栏时间短、经济效益高、饲料来源广等优势。且鸵鸟浑身都是宝,肉质营养丰富,富含高蛋白;鸵鸟皮质地柔软、耐磨,是制作高档皮具的优质原料。此外,鸵鸟蛋不仅个头大,还能加工成精美的工艺品,价值不菲。鸵鸟的羽毛可用于制作服饰和头饰,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在产业升级的蓝图中,高原鸵鸟养殖基地正探索“养殖+加工+文旅”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路径,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兰宝勇透露,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增强消费互动体验,团队正紧锣密鼓研发线上认领小程序。届时,消费者只需轻点手机屏幕,就能在线认领专属鸵鸟蛋,从胚胎发育到雏鸟破壳,实现“云养殖”的趣味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