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网
“百馆之城”又添新作
——江苏省首座考古学专题博物馆在苏州开馆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光明网记者 姬尊雨
5月17日,苏州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东吴大墓”——苏州虎丘路新村土墩三国孙吴一号墓经过复原后与公众见面;被确认为南宋“平江官窑”的元和塘古窑遗址、确定秦会稽郡治所的金城新村遗址等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得到系统性展示……作为江苏省首座考古学专题博物馆,该馆共展出1200件(套)陶瓷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等出土文物,其中多数展品为首次亮相。
作为“百馆之城”的苏州,为何还要再开设一座考古博物馆?
“苏州考古博物馆有意与历史类博物馆作区分,解决博物馆共性与个性的错位发展问题。”苏州考古博物馆馆长、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告诉记者,展品选择时,历史类博物馆重金玉而轻陶石,更强调单体文物的精美,考古博物馆则以陶器作为重点,更强调器物组群,以期反映当时社会大众生活的真实面貌;展览组织方面,历史类博物馆通常会选择性放大特定的历史时期,而忽视本地历史的“低谷期”,考古博物馆则以器物群的形式填补这些历史关键节点的空白,为观众带来更全面、更具文化延续性的观展体验。
202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发布《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意见》,苏州成为国内首个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地级市。为此,苏州考古博物馆设置“源起江南——苏州地域文明探源”和“华章江南——苏州考古发现成果”两大常设展。地域文明探源展系统性展示三山岛旧石器时代晚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等直至近现代整个苏州有人类活动以来的历史,展现该工程成果。
苏州考古博物馆不仅是考古成果的展示平台,还是一个集研究、教育、体验于一体的创新空间。
“这种小陶片在一些博物馆可能连展出的机会都没有,但我们却给它安排了‘C位’。”程义指着混堂巷北遗址出土的“吴市”陶片介绍道。“吴市”即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等大部分范围)的市场,是负责管理商品交易的机构,反映了吴越旧地执行和关中、关东等地一样的管理制度,成为确认苏州古城就是秦代会稽郡城治所的证据之一。“考古并非‘挖宝’,我们考量的不是文物的经济价值,而是文物包含的各类历史信息。”程义说。
“考古成果需要走出库房、走出展柜、走向大众。”程义说,苏州考古博物馆特意在户外下沉广场处设置了教育探索区,未来将开展亲子研学等活动;遵循“边考古边上新边研究”的思路,以临时展区对接最新考古发掘成果,展陈迭代速度将会更快,以此推动考古研究成果的转化,培养大众面对历史与文化时所需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3日 09版)
[ 责编:董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