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毕媛媛 每经编辑|杨夏
在非遗保护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背景下,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已成为世界感知中国非遗魅力的重要窗口。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将于5月28日启幕,非遗节聚焦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展示非遗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成果,宣传非遗品牌IP(具有商业价值和可开发性的创意内容)与相关领域的深入合作。
5月21日,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介绍,届时,将有近60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参展参演,全方位展示全国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
据了解,国际非遗美食周内,8个世界美食之都带来的特色美味,与全国70余项饮食类非遗项目,共同组成香气四溢的美食集市,让市民游客足不出蓉,便能尝遍天南海北的非遗佳肴。“围绕端午习俗,开展龙舟竞渡、群众文化汇演、传统技艺展示、节日民俗互动等,在端午节期间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节日非遗大餐。”胡雁表示。
科技赋能非遗传承创新,成为本届非遗节的一大亮点。胡雁表示:“本届非遗节设置科技赋能非遗专题板块,16家研究机构和科技企业依托桑蚕丝织技艺、西游传说等非遗项目,推出30余项可参与、可互动的科技体验装置,通过游戏、VR(虚拟现实)数字展览、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拓展非遗呈现方式、展示创新成果。”
例如,在《趣构成纹》展区,数字化技术将宋锦、缂丝等织绣品上的150种传统纹样生动呈现,观众通过触控AI(人工智能)互动,就能生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新纹样”,感受东方美学的古今交融;《数字蜀面》借助AR技术,实现川剧变脸实时交互,让观众从台下走到台上,亲身体验川剧变脸的神奇魅力;《织影万象》利用沉浸式投影和数字织机交互装置,当观众滑动梭子,机杼声中蜀锦的织造过程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
此外,本届非遗节积极探索非遗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开展非遗品牌IP授权展示、推介和交易活动,深化与知名品牌合作。“立足四川文旅产业发展特色,组织丝路锦绣展,推动蜀锦蜀绣及相关产业发展。吸引全国游客‘为了一个节奔赴一座城’,在端午节期间购买非遗好物、品尝非遗美食,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扩大文旅消费。”
当端午的粽香渐浓,非遗节将为世界呈现一场非遗文化的饕餮盛宴。
说到本届非遗节的“亮点”,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党委副书记崔英兰介绍,第九届非遗节首次设立了“主宾国+主宾城市”机制,邀请马来西亚作为主宾国,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马来西亚槟城、泰国清迈、意大利巴里作为主宾城市。“应中方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担任本届非遗节的共同主办单位。此外,本届非遗节邀请了来自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驻华使节参与。”
非遗节不仅是文化展示的舞台,更在知识产权保护利用领域积极探索。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袁艺介绍,非遗节开创了非遗IP转化新模式,2019年试点举办了以非遗品牌相关知识产权交易为主要内容的非遗品牌IP授权展,活动促成了100余个非遗品牌IP签约,意向授权金额超过4000余万元。2023年第八届非遗节,非遗品牌IP授权交易活动正式成为非遗节重点活动之一,共275家企业参展,促成签约授权金额超过8200万元。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志勇表示,成都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336个,其中国家级25项,蜀锦蜀绣、成都银花丝等传统工艺蜚声国际;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82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1人;建成传习所100个、传承基地学校50所,建成9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形成了广泛多维的非遗传承渠道。年均开展惠民非遗活动超260场,覆盖群众30万人次,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在产业发展上,非遗更成为重要助力:道明竹艺村借非遗之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殊坊非遗街区、锦里、宽窄巷子依托非遗资源吸引八方游客;227个非遗传统工艺类项目年度生产总值超300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成都手作’非遗公共品牌累计帮助非遗传承人销售产品超4亿元,形成可持续的文旅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