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洋
编辑 | 蒋波
随着火电上市公司一季度财报的陆续发布,火电行业今年的走势也逐渐清晰。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在今年一季度,由于煤价“给力”等诸多因素,31家火电上市公司整体盈利230亿元,照此势头,今年盈利合计逾千亿元,当无疑问。
火电上市公司的亮眼业绩,点亮了煤电行业自2021年以来难得的高光时刻。
回望2021年,光是电力央企煤电业务亏损就超千亿元,在此后的2022年和2023年,煤电亏损面逐步收窄,逐步走出了V形反转走势。
最具代表性的,如“煤电一哥”华能国际(SH:600011),在2021年巨亏了102.6亿元之后,2022年一季度、2023年一季度、2024年一季度以及2025年一季度,华能国际先后录得归母净利润-9.56亿元、22.50亿元、45.96亿元以及49.73亿元。
华夏能源网还注意到,相比2024年一季度,火电2025年同期的盈利还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行业盈利建立在营收普遍下滑的基础之上的。
火电的这一现象如能得以保持、延续,标志着中国煤电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性“拐点”。从更大方面来说,对中国的“双碳”进程是十分有利的。
煤价一路下滑是主因
火电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整体盈利,原因何在?
在火电公司集体亏损的2021年和2022年,有凤毛麟角的电力公司实现盈利,主要是因为这些公司有新能源业务支撑,与今日火电公司盈利普增完全不是同一逻辑。
以风光新能源装机占优的华润电力(HK:00836)为例。2021年,华润电力的火电业务也是亏损的,且高达67.88亿港元。公司之所以整体盈利15.93亿港元,主要得益于可再生能源业务利润同比大增85.4%,贡献了83.81亿港元的盈利。
华润电力称,火电业务巨亏的原因是燃料成本大幅上升。该因素也是2021年、2022年煤电集体巨亏的罪魁祸首。
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煤炭市场整体趋紧,2月底,5500大卡动力煤港口价格约570元/吨,3月起价格持续上涨,10月中旬曾一度冲高至历史最高点2600元/吨,较年初上涨近3.6倍。尽管当年年末,动力煤价格曾短暂回落至793元/吨,但动力煤全年均价仍远高于国内多数电厂的盈亏平衡线。
同样道理,2023年以来,火电公司盈利能力“王者归来”并逐步强化,最大的原因也是煤价。
一方面,过去两年间,国家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工作,为了充分释放优质煤炭产能,2024年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2%;并通过减免关税的方式降低企业进口成本,进口煤供应量同比增长14.4%,再创历史新高,在中长协“高签约、高兑现”政策保障下,煤炭供应总体稳定。
另一方面,受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传统非电行业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煤炭消费增速有所放缓,煤炭价格波动下行。2024年全年北方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年度均价重心在840-860元/吨,同比回落110元/吨左右。
顺延到2025年一季度,在营收普降以及上网电价小幅下降的情况下,火电上市公司整体盈利,仍是煤价下行带来的“助力”。
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CECI)编制办公室发布的《CECI指数分析周报》显示,电煤价格目前仍在进一步下降,大有趋向500元关口的势头。
CECI沿海指数综合价走势图(图源:《CECI指数分析周报》)
电煤价格下降,火电公司盈利能力大增。但是如果电煤价格跌穿500元,煤炭企业恐怕又要“一片哀嚎”了,“煤电顶牛”可能会重来。煤炭企业巨亏,也是一件麻烦事。
煤电营收下降是好事
对比煤电公司的盈利与营收,可以很明显看到反差。
华能集团旗下华能国际营收下降7.70%、盈利增长8.19%;国家能源集团旗下国电电力(SH:600795)营收下降12.61%、盈利增长1.45%;华电集团旗下华电国际(SH:600027)营收下降3.66%、盈利大增19.30%;大唐集团旗下大唐发电(SH:601991)营收下降1.74%、盈利大增68.12%;上海电力(SH:600021)营收下降1.56%、盈利大增30.78%;陕西能源(SZ:001286)营收下降7.78%、盈利大增28.78%……
对煤电上市公司营收影响较大的,一个是上网电价,一个是上网电量。2025年一季度,全国煤电平均上网电价为415元/兆瓦时,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2分钱,降幅不大。各家的上网电量多数出现下滑,是影响更大的因素。
比如,一季度华能国际完成上网电量1066.3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66%;国电电力公告,2025年1—3月,公司合并报表口径完成发电量1002.17亿千瓦时,上网电量949.35亿千瓦时,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67%和5.72%。
煤电龙头企业的煤电发电量下降,恰好利好中国的“双碳”进程。煤电发电量(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总发电量占比)都应该是一个逐步下降的趋势,否则“双碳”目标就无法如期实现。
但是,从煤电发电量和装机数据看,中国的“双碳”进程仍面临巨大挑战。
一方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火电的总电量占比仍在64%左右,与“双碳”提出的2020年近70%的占比有所下降,但相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目标而言,下降速度还是太缓慢了。
另一方面,从2020年到2024年短短4年间,风光新能源的总装机攀升到了14.1亿千瓦,到2030年前有望进一步增长到30亿千瓦。这是成绩,也有隐忧。
在风光新能源装机迅速大规模增长的同时,煤电装机也在同步激增。此前曾有业内人士做过简单测算,原来是1.2千瓦的煤电能为1千瓦的用户供电,但新型电力系统下,需要“1.2千瓦的新能源+1千瓦的煤电”,才能对应1千瓦的用户。
由于电力保供和为新能源提供调峰服务的需要,“新能源+煤电”模式下,煤电装机逐步走高在所难免。
如果煤电装机一时减不下来,那么,降低煤电发电量及其总发电量占比,就成为了落地“双碳”目标的“不二法门”,途径就是不断去调降煤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4400小时,同比降低了76小时,但与2016年的4165小时相比,还有些偏高。这意味着,煤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依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2025年一季度煤电上市公司的发电量下降,开启了一个好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