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卢薇
5月21日,继六大国有行及招商银行前一日下调存款利率后,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8家股份制银行跟进“接力”降息。
调整后,上述8家银行整存整取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挂牌利率分别降至1.15%、1.2%(民生银行为1.15%)、1.3%、1.35%。
存款利率一路走低,储户该何去何从?
去向一:理财产品更加抢手
曾被视为“揽储利器”的大额存单产品,似乎在逐渐“失宠”。
此次多家银行在调降定期存款利率的同时,同步下调了大额存单产品利率。四大行的大额存单产品利率已全面跌破“2字头”。如工行和中行的1年期、2年期、3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利率分别为1.2%、1.2%、1.55%。
记者在相关平台注意到,网友对此次存款降息讨论热烈,部分网友表示,随着利率持续走低,正思考大笔存款“搬家”。
而银行理财产品因与存款的“比价效应”,成为众多稳健投资者的存款替代首选。
5月22日,川观新闻记者走访成都市区多家银行网点,浙商银行成都分行、长城华西银行等银行网点的客户经理均表示,现在收益稍高的理财产品十分抢手,产品额度一出来,经常“一两分钟就没了”。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4月理财市场规模增长超过万亿元,进入5月后仍在持续攀升。截至5月中旬,理财市场规模突破31万亿元大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同样面临下行压力。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栋梁提醒:当前部分存量资金流向收益率相对更高的理财产品,尤其是中低风险的固收类理财,在“资产荒”背景下成为稳健投资者的热门选择。然而,这类产品的底层资产多为债券、同业存单、信贷资产等,受宏观利率环境的影响较大。“一旦预期落差扩大,或市场利差持续收窄,银行理财的吸引力或将逐步减弱,需警惕其‘抢购热’背后的收益持续性风险。”
去向二:加速流向非银机构
“非银金融体系的多元化、专业化能力,正提升其在居民财富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蔡栋梁认为,从渠道来看,保险产品中的增额终身寿、年金险满足了中老年群体对“锁收益、保安全”的需求;债券市场则吸引了大量机构资金和稳健型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方面,低估值蓝筹股、公募基金特别是债券型与混合型基金也迎来净申购潮。此外,货币基金、结构化票据、智能投顾等现金管理类工具,以其流动性强、操作便捷的特点,在年轻投资者群体中同样颇具吸引力。
作为居民财富的一大“蓄水池”,股市热度持续攀升。
国金证券分析师黄岑栋说:“近期股市震荡缓慢上行,逼近前期高点。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具有很强的韧性,在中美日内瓦谈判之后,抢出口效应将助力5月、6月份经济。另一方面,管理层对股市的呵护有目共睹,稳股市成为战略性目标。因此,A股对投资者具备较高的吸引力。”
5月22日,国际黄金价格为3339美元/盎司,带动黄金股表现亮眼。近期国际金价已连涨数日,光大期货研究所分析师赵复初表示,国际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因素,将继续推动投资者对黄金的中长期避险需求。
去向三:转化为消费和投资
“让钱‘活’起来。”有专家建议,储户应围绕提升生活品质、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进行财富规划,根据自身需求,如购房、购车、教育、养老等,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据此制定消费策略;另外投资尽量“求稳”,更加注重长期投资与复利效应。
为拉动我省消费,今年以来,人行四川省分行协同多个部门实施“消费+”行动,联合印发“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多个文件,细化落实金融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蜀里安逸”消费场景建设等工作举措;会同省财政厅升级财金互动政策4.0版,专项增设消费贷款贴息奖补,对居民购车、装修等消费场景的贷款给予1.5%的贴息,目前已完成两轮消费贷款贴息,累计兑现财政资金近6000万元,涉及消费贷款超40亿元,惠及2.7万人次。
截至一季度末,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2%,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全省住户消费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5161.1亿元,同比增长16.4%。
蔡栋梁表示,从降息等政策导向来看,旨在推动存款“活化”、扩大内需、助力实体。“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提升居民的消费与投资信心,二是如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未来仍需财政、金融、产业等多部门协调发力,共同打通金融资源向消费与投资端有效传导的堵点,从而更好实现‘活水养实’的政策初衷。”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