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5月22日,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由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环境科学学会提供支持,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承办的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犹如一场绿色盛宴,为通州学子们开启了一场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奇妙之旅。
活动当天,宁杨翠博士作为特邀嘉宾,带领同学们深入大运河森林公园和通州燃灯塔,用生动的讲解和实地探访,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大运河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此同时,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北京市通州区南关小学等多所学校同步组织学生观看以《千年大运河的生态之美》为主题的视频课程。同学们还通过“京环之声”微博、北京科技报APP观看视频直播,在屏幕前寻找并认识了大运河畔的野生动物“邻居”,在了解它们生活状况的同时,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领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在大运河森林公园,宁博士向同学们传授了独特的生态观察法:“生态环境好不好,小动物们说了算。可以通过观察两栖动物和蜻蜓来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自然岸线旁的邻居:黑斑侧褶蛙与白尾灰蜻
黑斑侧褶蛙,这种湿地健康的“晴雨表”,成为同学们了解湿地生态的第一课。宁博士介绍,黑斑侧褶蛙幼年时期生活在水中,成年后到陆地上捕食,对栖息地有着特殊要求。它们需要自然的坡度自由穿梭,松软的土壤用于冬眠,仅需20厘米深的松软土壤,就能让这些小家伙安然度过寒冬。自然岸线作为野生动植物生长的重要区域,为黑斑侧褶蛙、白尾灰蜻等物种提供了栖息之所。黑斑侧褶蛙作为湿地健康的“晴雨表”,对栖息地有着特殊要求,而自然岸线恰好满足了它们的需求,是野生动植物生长的重要区域,更有利于生态系统间的交流,是野生动物的重要迁徙路径。
除了两栖动物,蜻蜓也是湿地生态的重要指标物种。以白尾灰蜻为例,其一生90%的时间以幼虫形式生活在水中,对水质、自然岸线及植被要求严苛。芦苇等水生植物为幼虫提供觅食场所,岸边植被则为成虫提供藏身之所。大运河森林公园记录到了红蜻、白尾灰蜻和碧伟蜓等多种蜻蜓,它们如大自然的艺术品,为湿地生态系统增添了无限生机。
生态岛上的邻居:苍鹭
在探寻苍鹭的过程中,宁博士为同学们普及了鸟类生态类群知识。全球鸟类分八大生态类群,中国有六个,北京地区均有分布。目前,北京共记录野生鸟种527种,近十年来增长90余种。这一成绩得益于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保护努力。大运河森林公园的生态岛为苍鹭等涉禽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这里已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水鸟越冬地。
自然草地中的邻居:菜粉蝶与本土植物
蝴蝶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质量的指示物种,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宁博士介绍,自然草地中常见的草本植物和本地树木与蝴蝶等昆虫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菜粉蝶等蝴蝶与自然草地有着很强的依存关系,自然草地的植物多样性直接决定了蝴蝶多样性。
在探访过程中,宁博士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需从身边小事做起。大运河森林公园在设计和建设时,充分考虑了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如种植鸟类食源性树木、恢复自然岸线、营造浅滩和芦苇荡等,为动物提供栖息之所。宁博士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需从身边小事做起,如保留自然岸线、保护本土植物,让城市成为所有生命的宜居家园。
此次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通过创新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相信这次活动会在同学们心中种下生态保护的种子,未来共同为建设更美好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