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孙钰芳)5月20日,“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主题活动中评选出的“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在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开启成果展首展,三峡工程混凝土芯样在展览中亮相。
▲“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成果展 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供图混凝土芯样是大坝浇筑完成后,从大坝中钻取的圆柱形样品,通过观察芯样,可了解坝体混凝土施工质量等情况。三峡工程混凝土芯样不仅见证了三峡大坝的质量,也彰显了中国水电建筑科技的卓越水平。
▲展品芯样展台 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供图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其主体建筑包括枢纽建筑物、电站厂房、通航建筑物,总坝长约2309米,工程总混凝土量高达2800多万立方米,创下多项混凝土浇筑世界纪录。
浇筑如此规模的大坝并非易事,三峡建设者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他们实施了“夏吃冰棒、冬穿棉袄”的独特工艺,精准控制混凝土温度,从而保证三峡大坝的浇筑质量。
三峡工程混凝土芯样就像是一部记录着工程历史的“地质年轮书”。每一层混凝土,都如同书籍中的一页,凝固着当时的施工环境、材料特性以及工艺水平。通过研究这些芯样,工程师们能够像考古学家解读古老文献一样,精准剖析三峡工程这部“混凝土巨著”的内在质量与演变历程,解码出混凝土在复杂受力、恶劣环境等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为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2001至2002年,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三峡集团前身)对二期工程多个关键部位钻取了终检孔,回收混凝土芯样总计6400余米,这些芯样骨料分布均匀、胶结密实、表面光滑。每一根芯样都有详细身份信息,如:钻芯部位、配合比、浇筑日期、高程等,堪称三峡工程的“基因档案”,它们是三峡工程高质量建设的最好见证。
目前,这批珍贵的混凝土芯样被妥善保存于三峡集团所属三峡发展公司工程检测中心的芯样库内,它们不仅是科研人员深入研究工程质量的重要资料,也是三峡建设者精益求精的象征,具备很高的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
随着中国水电工程建设不断发展,混凝土浇筑技术也有了极大的进步,从中热水泥混凝土到低热水泥混凝土,从三峡、向家坝,到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混凝土芯样质量也越来越高。2023年,从白鹤滩大坝取出长36.74米、直径245毫米的混凝土芯样,其“内实外光”、骨料分布均匀,长度打破了世界纪录。
2021年,这批三峡工程的混凝土芯样入选由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作为大国工匠的缩影,向全社会讲述了三峡工程建设者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动人故事。
混凝土芯样不仅凝结着中国水电人的智慧和汗水,也是三峡精神的象征。此次三峡混凝土芯样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是对三峡工程历史成就的致敬,也是对科技创新和质量追求的肯定。这些芯样不仅是三峡大坝建设历程的实物见证,更是中国水电技术发展的缩影。
“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成果展首展将在6月20日结束。
编辑:高锦涛 杨思恒 卢西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