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债=无风险资产”的共识崩塌,避险资产“变脸”,你该如何配置资产?
谁能想到,在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催化下,全球市场的剧本反复改写,唯独美债持续承压。
美东时间5月21日,美国财政部160亿美元的20年期国债拍卖结果不佳。市场反应剧烈,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跃升至4.6%,进而拖累美股。交易员押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将升至5%,凸显市场对美国通胀、财政赤字以及长期债务风险的忧虑。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欧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债券市场供需失衡的剧烈变化,往往预示着更广泛的经济风险。他警告,美国政府可能通过印钞应对债务压力,这将引发货币贬值并侵蚀债券持有者的利益。这与20年期美国国债拍卖疲软的表现相呼应,反映出市场对美债可持续性的深层焦虑。
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10年期美债收益率迅速攀升至4.48%,此前强势的黄金则出现价格回调,跌幅接近5%。两者高位跳水,引发市场震动。美元指数亦一度反弹至101。
然而,5月16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展望负面,令全球金融市场再度“变脸”。与此同时,地缘冲突加剧,避险情绪回升,黄金价格强势反弹。
5月21日,黄金延续上涨势头,伦敦金现收于3315.1美元/盎司,上涨0.76%,COMEX(纽约商品交易所)期金收于3345.8美元/盎司,上涨1.00%;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612%,上涨2.88%,月内累计上涨6.11%。
过去,当全球风险情绪上升时,投资者往往会买入美债和黄金,这是传统资产配置逻辑中的“避险方程式”。但这一逻辑在近期出现“失灵”迹象,部分资金纷纷撤出美债。
尽管“美债作为全球唯一无风险资产”的信条尚未彻底瓦解,去美元化浪潮却愈演愈烈,避险资产似乎“不再避险”,资本市场正在重新定义“真正安全”的资产。
当避险资产变风险资产
进入5月中旬,除美债外,全球市场剧本被反复改写。
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美股显著上涨,同时黄金和美债价格同步下跌。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得到阶段性缓解,资金自传统避险资产转向风险资产。从另一角度看,避险资产(如黄金)在此时一度转为风险资产。
花旗银行指出,财政风险已取代关税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美国政策转向可能导致财政赤字超出预期,“政府效率部”预算削减及关税收入下降将进一步加剧财政压力,引发期限溢价飙升的风险。花旗银行警告,年内美国面临“股债汇三杀”的潜在风险:若期限溢价持续上行,可能引发美股下跌、美债收益率上升、美元贬值的连锁反应,特别需要警惕30年期美债收益率是否突破5%的关键位。
近期美国金融市场已出现上述“三杀”局面。5月19日,受穆迪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影响,美国股指期货、美债价格、美元指数集体下挫。其中,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5%,创下2023年11月以来的新高;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至4.5%以上,凸显市场对美国长期财政状况的深度忧虑。
5月21日,美国金融市场再次上演“股债汇三杀”。其中,美股三大指数全线收跌,道琼斯工业指数、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分别收于41860.44点(-1.91%)、18872.64点(-1.41%)、5844.61点(-1.61%);美元指数收于99.55(-0.56%);美债收益率继续攀升,30年期、10年期、2年期、5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报5.096(2.45%)、4.60%(+2.81%)、4.021%(+0.10%)和4.159%(+0.05%)。
当前,美国货币政策信号趋于模糊。此前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曾释放出“不急于降息”的强硬信号,试图维护政策独立性和通胀锚定能力。这一立场强化了市场对美债利率维持高位的预期,也加剧了债市波动性。
5月20日,亚特兰大联储在金融市场会议上,多位高级官员就当前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前景发表看法,普遍表达了对通胀风险的担忧与对政策调整的谨慎态度。克利夫兰联储主席贝丝·哈马克提出三种经济前景情景,其中最可能发生的是“滞胀”,即经济增长放缓与通胀上升并存。
亚特兰大联储主席拉斐尔·博斯蒂克指出,企业在应对关税方面的应变策略已接近极限,未来价格变动将更直接反映消费者的反应。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美联储观察(FedWatch)工具显示,截至5月20日,市场预计美联储将在未来两次议息会议中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71%,较1个月前逾90%的降息预期大幅下降。博斯蒂克进一步表示,2025年可能仅会降息一次,以抑制通胀,同时规避经济衰退风险。
黄金之变
缘何堪称“货币备胎”的黄金反复变脸?有分析认为,黄金的估值逻辑从抗通胀转向对冲货币体系风险,传统大宗商品估值模型似乎失效。
海关数据显示,中国4月黄金进口总量环比增长73%。尽管金价依然在高位,但投资者仍积极购入,显示其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和经济风险的担忧。有分析认为,央行向商业银行分配新进口配额也是推动进口增长的关键因素,表明官方在鼓励黄金投资,以分散美元资产风险,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
关税战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是推动黄金需求的主要因素,即便近期关税战有所缓解,但投资者对长期不确定性的担忧仍在支撑金价。
似乎在主权货币“失锚”时代,黄金和比特币分别作为传统与数字时代的避险选择,反映出了投资者对货币信任机制的重估。市场就此热议之际,5月12日以来,得益于通胀回落和中美贸易缓和,黄金失去部分抗通胀溢价,价格剧烈回调。然而,5月19日、20日、21日,黄金价格再度大幅反弹,显示出其价格的韧性。
美国财政赤字失控,美债长端利率上升,加之穆迪下调美国主权评级,信用“锚”动摇,美债仿佛从“安全资产”转向“利率风险炸弹”,这又进一步推动了黄金和比特币的需求。
不妨再一次审视四大“避风港”。先看印象中的资本避风港——美债,现被暗指“国债=信用负债”,其避险地位受到挑战;其次看储备货币——美元,其与黄金/比特币的兑换比值持续走贬;再看实物硬通货——黄金,全球央行现在回归黄金增持主线,重拾战略配置;最后是过去印象中的投机标的——比特币,现在开始获得“数字避险”属性,价格反复突破10万美元。
稳定币之“稳”?
就在传统美元体系“显性收缩”之际,美元稳定币(USDT、USDC,一类与美元挂钩的加密货币)悄然走热。
Visa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稳定币的市场规模超过了2200亿美元。德银最新研报显示,稳定币年交易量超28万亿美元,超过Visa与PayPal的交易量总和;稳定币发行商持有超千亿美元美债,反哺美国财政体系。稳定币不是削弱美元,而是在数字世界强化美元。
一个不容忽视的“技术变量”正在崛起:美元稳定币是否会成为金融市场新的“避震锚”?
从“资产锚”到“制度锚”再到“技术锚”,这场演化过程正在深刻重塑全球资本避险体系的底层结构。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神州数码信息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王永利指出,稳定币是现实世界资产上链(RWA)发展的基础通道,也是比特币、NFT(非同质化通证)等加密资产与现实交易接轨的“流通血管”。
王永利认为,每一步都更贴近现实资产与现实交易需求,也对货币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RWA阶段,首先是底层资产变得复杂多元,包括地产、票据、债权、数据等,其次是实时、高频、全球性的交易清算需求迅猛增长,最后是传统金融体系(SWIFT、网银)效率与成本无法满足区块链资产的运行要求。稳定币由此成为连接链上世界与现实金融的“交易血管”。
“稳定币并非颠覆美元,而可能是强化美元地位的新形态。”王永利指出,美元稳定币“绕开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网银”,完成了对传统支付清算体系的“换道超车”。
美元稳定币持有人的实质行为是“持有美元”,但无需美国政府、银行或清算网络许可。
据此,王永利建议,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能在跨境支付清算效率和成本上优于美元稳定币,将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权。
展望未来,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稳定币、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合发展趋势难以逆转,其中稳定币在重塑全球支付体系方面的表现、加密货币在升级全球金融基础性设施方面的表现,以及代币化在改造资产交易结算体系方面的表现,值得重点关注。
(作者 欧阳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