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科创中国
日前,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围绕我国科技融资体系的核心短板,精心布局15条具体政策,以“全链条覆盖、多层次协同、本土化创新”为路径,给出了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
首先,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临的长周期、高风险融资难题,《政策举措》从政府引导与考核上直击痛点。一方面通过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另一方面优化国有创业投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基金全生命周期考核模式,缓解研发周期与资本回报之间的天然冲突,让国有资本能够安心陪伴创新企业成长,为长期的技术研发注入“耐心资本”。
其次,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与信用评估困境,《政策举措》给出了“创新积分制”的新思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精准量化,让企业“创新含金量”一目了然。同时,搭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可以实现定向降低融资成本,为中小企业减负。此外,设立专门服务科技企业的“科技支行”,启动政府性担保计划,构建起“信用贷款 + 风险补偿”机制,可以有效破解中小企业因抵押物不足而面临的融资瓶颈。
再次,在优化创新生态协同效率方面,《政策举措》的思路类似于设立技术经理人,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打通技术与资本对接的“最后一公里”。这不仅能提升投资人与科研团队的沟通效率,长远来看也有助于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体系,推动建设全国性科技金融数据平台,解决技术与资本信息不对称、转化链条脱节的问题,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与深度融合。同时,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政策通过“耐心资本注入+精准工具适配+开放生态协同”的组合策略,强化金融支撑。如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导资本精准投入,加速产业孵化与崛起。这既破解了未来产业融资断档风险,又推动技术—资本—产业深度融合,加速新质生产力成长。
最后,针对区域与产业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政策举措》通过央地联动设立区域性试验区,利用专项债券和科技保险试点强化区域协同,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框架下的科技金融合作,吸引全球资本,构建内外联动的开放生态,让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都能在科技金融的浪潮中找到发展机遇。此次《政策举措》的出台,对于破解科技企业成长的“死亡之谷”难题,为科技型企业成长创造更优质的环境,推动金融资本向“耐心资本”转型,建立多元、高效的新质生产力孕育支持机制有基础性的作用。
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金融政策由于跨部门、多功能、多领域、多层次等特性,容易出现条块分割、政策工具协同不便等一系列系统失衡问题。如政策协同性与执行穿透力不足,在实际运行中,部分区域性试验区由于地方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出现了“政策悬空”现象,难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就需要细化跨层级、跨部门的权责分配与考核标准,避免“各自为战”。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例,需明确中央专项支持与地方自主创新的边界,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提升政策适配性。此外,如何给长期资本“耐心”,也需要更多制度保障。国有资本、保险资金等虽被鼓励投向科技领域,但若考核机制仍隐含短期收益要求,如国资保值增值压力、险资流动性约束等,资金流向就可能偏离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
因此,需通过立法或专项协议固化“长周期考核”“风险豁免”等规则,并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勒住“耐心资本”异化为“投机资本”的缰绳。科技金融工具的风险适配性同样不容忽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创债等产品依赖技术价值评估和信用体系支撑,一旦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健全、评估标准缺失,金融机构风控就容易失效,抑制创新工具推广。当务之急是加快全国性科技金融数据平台建设,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动态校准企业创新能力,同时完善风险补偿基金与再保险机制,平衡金融安全与创新包容。在落地过程中,各地还需警惕政策工具“内卷化”。过度依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手段,可能扭曲市场信号、挤压社会资本空间。应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如实施科技企业并购反垄断豁免、科研人员股权激励税收递延等,释放市场活力,推动“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渐进过渡,真正形成科技、资本与产业自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财务与会计系主任 寇明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