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科创中国
近日,“锚定颠覆性技术、锻造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超材料大会举行,来自全国高校、院所和领军企业的近3000名科技工作者围绕超材料最新动态展开研讨。
在为期4天的大会上,通过大会报告、分会报告、墙报交流、展览展示、技术推介等多种研讨形式,其中大会报告12场,邀请/口头报告1300余场,快闪报告250余场,墙报展示140余场。大会专门设置了“超材料发展战略圆桌论坛”、“中国超材料十大进展”、“优秀青年科学家奖”、“优秀青年学者奖”和“优秀墙报奖”等环节。
“超材料在电磁、声学、力学、热学和量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相关技术成为新型装备研发和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主流技术。特别是信息超材料的出现,实现了电磁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融合,在脑机接口、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表示,超材料作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前沿交叉领域之一,发展了等离激元、光子晶体、人工结构、负物性参数材料等多个分支,是诸多颠覆性技术的源头。此次大会不仅为超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更是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实践。
“超材料前沿交叉科学丛书”新书发布同期举行。该套丛书共7本,介绍了负介材料的丰富物理现象,以及在吸波、电子元件、减振降噪、疏水防覆冰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丛书共同主编、清华大学教授周济指出,这套丛书既是对我国科学工作者对超材料研究主要成果的总结,也为有志于从事超材料研究和应用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研究指南。
上海海事大学电工材料与电介质学科带头人范润华教授团队参与承办此次大会。据范润华教授介绍,团队致力于推动原始创新技术以及超材料应用转化,围绕新一代电工材料在国际上首创了逾渗构型超材料,突破了原创性的电工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在舰船装备等领域产生了多个重要应用。团队先后主持承担了上海市教委自然科学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