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共青团网
陈振华在科研一线。彭建辉/摄不久前,军事科学院某部一处试验现场,某科研设施正在高速运行。测控间内,研究员陈振华与团队成员紧盯屏幕上的参数,不断地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提取关键信息。
陈振华所在的研究室主要从事某类科研设施设计建设。多年来,陈振华在岗位上默默无闻、潜心研究,先后参与或领衔10余项科研设施的设计建设,从一名普通科研人员成长为创新发展的中坚人才,为强军兴军贡献力量。
“这是值得奋斗一生的事业。”1991年,陈振华硕士毕业,毅然选择走向大山深处,怀揣着科技报国的坚定信念,投身科研设施设计建设事业。
“刚来时,作为团队新人的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前不久,在单位举行的一场教育活动中,陈振华带着团队的年轻人,回到自己入职之初的工作地点,面对大家的提问,他回忆起了自己崭露头角的“第一仗”,然后说:“只要肯努力,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
当时,他和团队受命攻克一项科研设施重要组件的设计研制难关,该设施凝聚了几代设计人员的心血和汗水,除他所学习的机械制造专业外,还涉及几十个其他学科专业,这让年轻的陈振华深感责任重大。他不敢有一丝懈怠,认真钻研并经过反复试验、比较、优化,他和团队最终拿出了便捷、高效的设计成果,成为该工程的一大亮点,他也因此荣立二等功。
“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最后不会出什么大岔子。”陈振华调侃自己是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的,做事也比较“机械”。参加工作以来,他一步一个脚印积累知识、摸索经验。后来,随着若干科研设施上马,陈振华凭借深厚扎实的专业积累在工作中勇挑大梁,在科研实践中锤炼自己,无论是复杂的技术难题还是跨领域的协作攻关,都能从容应对,他在多项重大任务中贡献突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1次。
陈振华深知,铸造科研设施,需要一支强大的人才矩阵。除了不断锤炼提升自己,他也高度关注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成才,近年来,他致力于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的科研团队,为年轻科研人员制订“个性化”发展方案,让他们快速成长。
团队成员小尉读研时,陈振华作为第二导师为他设计研究方向,选定了一个大家眼中的“冷项目”。小尉起初颇为不解,但当他一步步完成课题后,却发现这个方向极具前沿优势,并在多年后的一项科研设施研制中成为重要支撑技术。后来,经过科研项目历练,小尉也渐渐成为团队骨干。
如今,陈振华身后的人才矩阵,梯次完备、业务全面,团队成员普遍实现能力升级,成长为青年英才。在项目锤炼中逐渐独当一面的尹高工感慨地说:“因为站在这些前辈的肩膀上,我们更好地实现了成长蜕变。”
陈振华身形清瘦挺拔,姿态沉稳自若,走起路来颇有几分侠气。他话不多,与大家见面时轻轻点头代以问好,偶尔说几句话也是轻声细语。
“温文尔雅、谦虚和蔼,待人非常和气”“总是愿意帮忙解决实际问题”“和颜悦色,是个非常接地气的人”……熟悉陈振华的人,往往都是这样评价他。
平时“和颜悦色”的陈振华,到了评审、验收现场,就变成了“黑脸包公”。不管是对战友还是协作单位、承制厂家,他在质量问题上分毫不让,甚至拍桌叫板。
他们对陈振华是又“爱”又“怕”,“爱”是因为爱较真的他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怕”是因为他是一个严厉的人,眼光很“毒辣”,总是能发现不足。陈振华说:“靠着较真和严厉,才能保证后续工作顺利推进,这不但节省了大量的经费和时间,还消除了安全隐患。”
那年,某科研设施其中一个部件研制进入关键阶段,承制厂家反馈,难以达到加工精度。陈振华立刻带领技术骨干直奔工厂、车间,来到施工一线。
看到偌大的工厂里只有寥寥几个工人师傅在开展焊接工作,陈振华很快找到了问题症结。他及时组织召开工作协调会,要求厂家通过异地用工解决高水平焊工数量不足问题,所有工人必须在自己负责的每个焊缝做标记以便事后追踪。很快,他们就解决了加工质量不佳的问题。
在另一科研设施的核心部件验收过程中,虽然总体性能已经满足基本使用需求,但有个别指标未达到合同规定。“达不到原定的设计标准,我决不签字!”陈振华说。
通过重新加工调整,20天后承建单位最终达到了设计精度要求,该部件才在陈振华那里过了关。
陈振华常说:“情况再紧、技术再复杂,也不能留有任何瑕疵!”
为确保科研设施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他的身影常常穿梭于科研试验一线。严冬,厂房里格外寒冷,为方便通过狭窄地带检查,他只穿着单衣;盛夏,他冒着酷暑高温,钻进蒸笼一样的封闭区域,汗水浸透衣服。
虽然大家都觉得“陈总在现场,啥事都托底”,但看着他清瘦的身影,还是会劝他:“您就在办公室坐镇指挥,我们保证‘万无一失’!”
陈振华却笑着对大家说:“我对大家很放心,但不在一线,我的心里头总是空落落的。”
在某科研设施动力源研制完成、即将接受国内院士专家评估之际,陈振华作为验收组主要成员,提前到动力源装配调试现场,开展试运转。随着运转速度提高,测控间大屏幕上显示的轴承振动数值一点点增加,大家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转速稳定后,技术人员要去现场查看机组安全状态,考虑到有安全风险,厂家建议由他们的工程师去现场查看。陈振华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必须亲自去看。”
他戴上安全帽和防噪声耳塞,带头进入了调试现场。伴随着机组震耳欲聋的噪声,他攀爬上试车台位,认真细致地查看机壳安全状态,感受机组振动情况,当确认一切都经受住了考验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身旁的战友也感慨道:“真是不容易,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为了国防事业,一切都是值得的。”陈振华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见习记者 邹竣麒 通讯员 蒋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22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