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育始终是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的重要载体,而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其育人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湖南地方本科院校立足“三高四新”战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据2024年度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新时代湖南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改与创新研究”(202401001403)成果显示,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不仅需要从教育本质层面理解其价值逻辑,更需在方法论层面探索创新维度,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育人体系。
价值逻辑的哲学根基与实践指向
课程思政的价值逻辑建构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根基,强调教育实践与意识形态培育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人类认知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规律,这一规律在教育领域体现为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支撑体系,其课程设计需突破工具理性局限,在语言符号系统教学中实现文化主体性建构。韩宪洲提出的“三定位”理论,从民族复兴战略、高校育人机制、教师职业伦理三个维度,为英语课程思政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语言教育不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更是通过文本分析、文化对比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认知迭代中完成价值观内化,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具体体现。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思政呈现鲜明的地域适应性特征。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其“工程应用型”办学定位驱动英语教学形成“双轨并进”模式:在机电工程英语中嵌入国产盾构机技术突破案例,将专业术语学习与工匠精神培育结合。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设计契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真理检验标准”,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中的语言服务实践,学生得以在真实产业场景中验证理论认知,完成从课堂知识到职业素养的转化。数据显示,该校通过“百名博士入企业”行动开发的23个产教融合英语案例,使毕业生在涉外工程技术岗位的思政素养评估优良率达82%,印证了认识论循环在育人实效中的核心作用。
创新维度的系统构建与路径探索
课程内容的重构是创新的首要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这要求教材编写者重新审视文化元素的配比。湖南地方院校可依托湖湘文化资源,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本土历史典故、红色文化基因,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既能理解他者文化,又能坚定文化自信。例如,在翻译练习中增设“湖南制造”品牌外宣文本,在听力材料中引入地方非遗传承人的国际访谈,这种内容创新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实现了思政元素的自然渗透。
教学方法的革新需挣脱传统单向传递模式的束缚,语言习得研究揭示出认知发展与情感认同的交互作用对教育效果具有倍增效应。任务驱动型教学与项目探究式学习为价值引导提供了动态载体,例如依托“一带一路”主题单元创设模拟国际商务谈判情境,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察跨文化交际的深层伦理;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议题展开案例研讨,将绿色发展观嵌入语言输出训练。此类情境化教学设计通过认知冲突激发价值思辨,使思政元素在语言实践中实现柔性转化,有效规避机械嫁接与形式化拼贴的实践误区。智能技术赋能语言教学的趋势催生了创新空间,构建虚拟仿真语言训练模块时,可通过算法伦理的具象化呈现,让学生在操作数字工具过程中感知技术应用的人文边界,这种沉浸式体验使科技伦理的传递突破概念说教,转化为具身认知的价值建构过程。
评价体系的完善是保障创新的关键机制。当前课程思政评价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限。构建多维评价体系需遵循政治性、综合性与发展性原则,将教师课程设计能力、课堂互动质量、学生价值观内化程度等纳入评估范畴。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的研究表明,组织管理、课程质量、师资建设、学生发展等维度应形成动态评价闭环。对于湖南地方院校而言,可建立校企联合评价机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将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意识等软性指标纳入英语能力评估体系,使评价标准与区域产业需求深度契合。
教师发展生态的优化需依托多维协同机制,通过构建“专业共同体”促进教师政治素养与教学智慧的有机融合。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引领,英语教师不仅需强化语言教学的专业性,更应通过跨学科协作深化价值转化能力。同时,建立“教学-科研-实践”联动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如广东工业大学通过职称评审改革单设“课程思政成果”指标,将教案设计、学生价值认同反馈纳入评价维度,而跨学科教研平台的建设可参考“4Co”模式,通过虚拟教研室实现英语教师与思政学者的常态化协作,突破学科壁垒。这种生态化发展路径既遵循教育生态学的“耐度定律”,通过资源配置激发教师潜能,又符合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在微观(教学实践)、中观(院校机制)、宏观(政策支持)层面形成动态平衡。
文化认同与价值引领的耦合机制
语言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天然具备文化认同建构功能。威廉·洪堡提出的“语言即民族精神”命题,揭示了语言习得与价值认同的内在关联。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本质矛盾体现为:既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又要防止文化殖民主义的思想侵蚀。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建立文化主体间性,即在承认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强化本土文化自觉。湖南地方院校可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在翻译教学中突出湘方言的文化意蕴,在文学赏析中解读沈从文作品的生态伦理思想,使学生在跨文化对比中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的建构需遵循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逻辑:在认知维度,通过对比中西方治理模式的历史脉络与制度效能;在情感维度,依托湖南烈士公园“三湘英烈电子检索系统”的数字化呈现、高校师生共创的《断肠明志铸忠诚》等情景剧演绎,以具象化的历史叙事唤醒集体记忆,实现从“事实性认同”到“建构式认同”的跃迁;在实践维度,参照国家博物馆“华熠千秋”项目经验,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志愿服务时,通过传统服饰研习、双语策展等跨文化传播实践,将语言能力转化为“文化转译者”的行动自觉,这种“历史记忆-符号重构-实践深化”的立体路径,契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强调的“动态社会过程”建构规律,最终形成课堂理论认知与社会实践反馈相互强化的育人闭环。
制度创新与长效机制的建立
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需依托多维度的制度创新。在教学质量标准嵌入方面,湖南工程学院构建的“双师型”教师五维评价体系(涵盖师德师风、知识基础、能力素质、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为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其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和校企协同的“双百双师”行动计划(如三年内专任教师累计6个月企业实践)强化了教师队伍的应用型导向。动态调整机制不仅需定期收集学生反馈,更应建立校企联动的需求响应机制,例如湖南省教育厅推动的“招培就”一体化联动模式,通过产业目录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实现教学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在数字治理层面,南京工程学院的大数据监测平台通过爬虫技术实时抓取学生网络行为数据,结合物联感知技术分析课堂参与度,生成个性化思政评价报告,为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
湖南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思政探索需深度融入区域发展脉络。以湘南学院为例,其通过停招人力资源管理等5个非契合专业、增设人工智能工程等10个应用型专业,构建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学科布局,并依托校企共建的“混合制现代产业学院”实现课程内容与临港经济、智能制造等地方支柱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一过程中,湖南理工学院提出的“学科专业调整规划”与“培养模式改革”双轮驱动策略,通过“3+2”中高职贯通合作与“教学副护士长”等岗位创新,推动语言能力培养与工匠精神塑造的有机统一。此类实践不仅回应了“培养什么人”的核心命题,更通过本土化案例库建设(如乡村规划师培养)和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如“e思政”教学展示系统),形成了“价值引领—专业赋能—区域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生态。
(作者:谭静,湘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从“语言工具”到“价值载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范式转型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