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法制报
□ 本报记者 王智勇 魏泉明
今年4月,耿某通过微信扫描“社情民意一码通”,反映家中半年无人居住却每月都产生水费的问题。内丘县水业部门了解情况后立即前往检查,发现耿某家中的阀门生锈不能关闭,迅速更换了阀门并关闭。“过去遇到问题要跑社区、打电话,现在动动手指就能解决,真方便!”耿某高兴地说。这是内丘县“网上枫桥”便民服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内丘县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依托“内丘民声枫桥平台”和综治中心实体阵地,创新打造“网上枫桥”模式,将传统治理智慧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智慧化、便民化、高效化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数字赋能,“枫桥经验”插上智慧翅膀
作为“枫桥经验”的数字化延伸,“内丘民声枫桥平台”整合了12345政务热线、综治视联网等系统,形成“一码通办、一网统管”的治理中枢。群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拨打热线电话、微信群发消息等多渠道反映诉求,平台自动分类派单至责任部门,并实时追踪办理进度。此外,平台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矛调小助手”辅助分析矛盾焦点,为调解员提供决策参考;网格员巡查时使用“智能上报”功能,通过语音交互快速填报问题,极大提升了信息采集效率。
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共治”,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内丘县将“民声枫桥平台”延伸至乡镇、社区和村庄,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体系,同时也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力量下倾。
在内丘县9个乡镇,综治中心与法庭、党群服务中心深度融合,实现功能集合、办事集中、数据集成。各乡镇设立“有事您说话”平台,金牌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心理咨询师常驻服务,群众“进门解事”成为常态。同时,将网格员、志愿者、乡贤等力量纳入治理体系,形成排查、化解、反馈闭环。
村级层面,该县创新推行“2+3+3+N”模式,即成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两个委员会,组建治保、调解、网格员三支队伍,完善三项制度,建立N类台账,实现村民法律咨询有人答、治安问题有人管。
该县内丘镇表善社区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的典型示范,创建“建网格、抓防范、收信息、分档案、化问题”五步工作法。该社区四级网格覆盖48栋居民楼,115名老党员、志愿者担任网格员,依托“百姓议事厅”“表善王哥调解室”等基层治理平台和组织,切实将矛盾化解在楼道、问题解决在小区。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书写惠民新篇章
“让群众只来一次,带着满意离开!”这是内丘县综治中心对百姓的庄严承诺。通过规范化建设、机制化运行、智能化升级,内丘县不仅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更将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内丘县综治中心以“一栋楼聚合、一站式服务”为理念,邀请公安局、法院、司法局、信访局等20余个部门集中入驻,打造“引导受理区、多元调解区、指挥调度区”三大功能区,形成“前端接访、中端调解、后端督办”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伴随行业部门入驻的还有品牌调解室和心理咨询室。内丘县有一名国家级模范人民调解员和三名省级模范调解员,全县有19个品牌调解室,这些调解员成为矛盾化解的中坚力量,也带动着各行业部门和行业协会“说行话”“了行事”,在行业矛盾纠纷化解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该县“好大哥”民调组织成立了“枫桥工作队”,深入全县9个乡镇开展“人民调解乡村行”系列宣传调解活动。公检法司各部门业务骨干在全县2025年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授课,指导基层组织用好网格员、乡贤、“五老”等调解力量,加强矛盾纠纷日常排查化解,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面对群众诉求,内丘县综治中心建立分级分类处置机制:简单问题当场解决,复杂问题转交部门限时办结,疑难问题专班攻坚,风险隐患预警防控。今年4月,内丘县综治中心通过平台监测,发现某农业公司拖欠238户村民57万元租金,立即向属地镇发出“风险预警函”,推动多方协调化解,避免了群体性事件发生。
内丘县的实践表明,“网上枫桥”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通过数字化平台,政府与群众的互动从“面对面”扩展到“屏对屏”,从“层层上报”优化为“直通直达”,既降低了行政成本,又增强了群众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