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成绩单揭晓,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再次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在2024年斩获全国第三名的佳绩。这已经是浙江连续第九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中名列前茅,荣誉的背后,是浙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一年来的扎实工作:以党建引领锻造铁军,以数字赋能提升效能,以创新监管破解难题,全面激活执法改革新动能,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征程上不断突破。
谋篇布局,扎实推进练兵任务
浙江的执法练兵从来不是走过场,而是一场实打实的“能力升级战”。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从制度保障到实战比武,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打磨,确保练出真本事、比出真水平。
党建是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根”与“魂”,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浙江推行“日月季年”党建工作法,把党建融入日常执法工作。2024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与各市执法队召开党建座谈会,签订全面从严治党任务书,并印发《关于纵深推进清廉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建设的实施方案》。耕耘终见收获时,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处党支部被评为“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
为了让练兵更系统、更高效,浙江联合省总工会、团省委共同制定练兵方案,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同步召开部署大会。省级大练兵技能比武的赛场上,队员们比拼业务法律知识、展示新装备新技术使用,还在异地交叉执法、VR模拟环节的赛场上展开较量。“执法的技能比武不是表演赛,而是真刀真枪的较量。”一位参赛队员回忆道。
优秀的队伍离不开正向激励。2024年,浙江主动对接省委组织部、省人力社保厅,对在大练兵和重大案件查办中表现突出的4个集体和18名个人给予记功嘉奖。此外,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分别授予18名执法人员“金蓝领”“浙江省青年岗位能手”“浙江省巾帼建功能手”称号。镌刻在奖章里的荣誉不仅见证着执法队伍的成长轨迹,更转化为推动执法人员精进业务、锤炼本领的持续动力。
浙江的执法经验不仅在本省推广,还走向全国。2024年,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多次报道浙江的实战练兵成效;非现场监管的创新做法被《中国环境报》专题报道;生态环境部“铁军风采”专栏也刊登了浙江的练兵经验。全年共发布85个省级典型案例,其中2个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全国示范案例推广。
严督细查,稳步提升执法规范
执法规范是丈量法治精度的标尺。浙江坚持从案卷质量、执法流程、稽查机制等方面入手,确保每一次执法都规范透明,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检验。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正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规范化水平向更高能级跃升。
坚持把案卷质量作为执法工作的生命线。2024年是浙江的“案卷质量巩固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组织7轮月度评查和2轮集中评查,对全省随机抽取的1187份案卷逐一“体检”,发现问题立即通报,并对问题案卷较多的4个地市进行约谈。同时,编制12类高频违法行为的办案要点提示,从源头提升案卷质量。正如一位案卷评查专家强调:“案卷就是执法的‘成绩单’,必须严谨再严谨。”浙江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案卷评查中已连续两年名列第一。
坚持以流程再造牵引机制系统性重塑,推动构建“计划-执行-监督-联动”的规范化监管执法闭环。制定年度执法计划并100%纳入“双随机、一公开”体系,实现计划检查率达99%,“双随机”覆盖率达75%。同时,全面推行现场检查记录即时上网,确保执法全程可追溯。在行刑衔接方面,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与省检察院、省公安厅联动,对2起自动监测数据造假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形成强大震慑,全年共办理危废、在线造假涉刑案件118件。
坚持将稽查作为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2024年专门制定稽查工作方案并组织稽查人员开展实战实训,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抽调精干力量,对湖州、台州、衢州、舟山4市及所辖8县开展现场稽查,调阅案卷212件、文件资料1038份,核查企业35家,建立“稽查—反馈—整改—回头看”工作闭环。各地市也按照清单化、程序化要求开展自查,依法行政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强基固本,深度强化队伍能力
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建设。浙江在执法机构规范化、制度体系完善、执法服务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让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浙江在全国率先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方案,2024年,全省100个市县执法机构全部通过验收,新增在岗人员245人,执法装备6164台(套),实现从“硬件”到“软件”全面升级。在人才培养方面,组建156人的师资库和46人的人才库,举办8期省级培训班,累计培训530余人。“现在的执法装备更智能,培训也更系统,我们执法的底气更足了。”一位基层执法人员感叹道。
浙江联合长三角地区出台统一的行政处罚裁量规则,更新生态环境领域综合行政执法目录,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等重点行业制定环境执法指南,让执法有章可循。此外,正面清单、“双随机、一公开”等制度在全省落地见效,2024年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达3724家,跨部门联合抽查实现全覆盖。
浙江创新建设“环保e企管”平台,为17万家企业建立环境健康电子账户。2024年,平台发送预警提醒16万次,引导企业自查14万次,帮助企业避免罚款1.6亿元。推进“学法积分抵扣罚款”政策,全年有229家企业通过学法抵扣罚款411万元。同时,浙江深化“五书同达”机制,探索普法宣传、守法引导、助企纾困的新路径,既严格监管,又暖心帮扶。
靶向攻坚,全面提升练兵质效
练兵的最终目的是实战。2024年,浙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在强化监督帮扶、大气环境执法、非现场监管等领域主动出击,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检验练兵成果。
每一次帮扶都是学习,每一次检查都是练兵。浙江统筹10个地市185名执法人员,组成32个工作组,参加生态环境部15轮次大气监督帮扶,在一线锤炼本领。在这场全国性“大考”中,浙江省级和7个地市获评表现突出集体,21人获评表现突出个人。“进驻前,我们强化省市联动,提前研判确定现场检查的重点和方向;进驻后,我们强化前后方协同,依托联络群及时沟通帮助前线同志解决问题困难。”执法处处长徐金华介绍。
空气质量的改善,离不开严格执法。浙江紧盯移动源、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和百日攻坚行动,精准打击,守护蓝天。全年发现环境问题2.3万个,办理涉气案件2224件,处罚金额1.4亿元,案件数和罚款额同比分别增长23.8%和49.3%。
科技正重塑浙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的新图景。浙江聚焦科技赋能,积极推进非现场执法监管,以宁波全国试点为契机,建立省级数据分析中心,运用大数据分析输出有效线索117条,立案30余件,其中5件涉嫌犯罪移送公安。各市也积极探索特色应用,深耕机动车检验数据分析、污水处理智慧监管等场景建设,让执法更智能、更高效。
连续九年名列前茅,2024年再次跻身全国前三——这份成绩单,是浙江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铁军多年如一日坚持练兵、严格执法、创新监管的最好证明。今后,这支队伍将继续以实战锤炼能力,以科技提升效能,为美丽浙江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供稿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