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佛山南海体育中心的绿茵场上,残特奥会聋人足球项目正在进行中。聋人足球赛的规则其实和普通比赛差不多,但裁判不用哨子——改挥旗子、打灯光。这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较量”,在赛场内,216名运动员以默契的配合与顽强的拼搏诠释体育精神,在赛场外,志愿者、手语工作者、气象预报员等工作人员,用专业与温情架起沟通的桥梁。
5月17日,聋人足球赛首场比赛,广东队对阵云南队。开赛前,运动员们围成一圈,手掌叠在一起,靠震动感受队友的鼓励。比赛中,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是战术暗号。前锋用手比划“斜插跑位”,后卫立刻用脚在地上划出防守路线。有球员受伤时,翻译员全程陪护,连医生问“哪里疼”都不用开口——指指膝盖、皱皱眉就能明白。
这次赛事有13318人报名当志愿者,最后选了3670人,光是手语志愿者就630人。走进赛场,你能看到很多暖心的细节,比如看台上专门设了无障碍观赛区,残障观众用手语比“加油”,志愿者用闪光灯回应;混合采访区里,手语老师把记者的提问变成飞舞的手势,又把运动员的笑容“翻译”成文字;运动员休息室里贴满彩色便利贴:“冰水在冰箱第三层”、“需要毛巾请写下来”。
这场赛事最紧张的可能是气象局。5月16日开始,预报员每小时更新一次天气。17日凌晨五点,雷达发现强降雨要来了,赶紧通知组委会把开赛仪式从下午改到上午。结果上午九点仪式刚结束,中午十二点暴雨就砸下来了,时间卡得刚刚好。
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正的关怀不需要大声宣告。志愿者贴的便签、气象局抢出来的晴天、裁判挥动的旗子,都在说同一句话——你们值得被认真对待。当216位运动员在绿茵场上奔跑时,他们脚下踩着的不仅是草地,更是一个社会悄悄筑起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