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省科技特派团在黔南州三都自治县调研辣椒种植情况。
科技特派员查看茶树长势管护情况。
科技特派员为种植户讲授春管。
贵州理工学院教授秦庆东(中)到企业车间调研。
段超木
在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深处,一场静悄悄的“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的面貌。
从乌蒙山腹地毕节市赫章县的核桃林,到乌江畔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的高寒蔬菜基地,科技特派员的身影穿梭其间,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
作为曾经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贵州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支点,撬动了山地经济的转型升级。时至今日,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三农”,推动乡村振兴,贵州省科技厅通过政策创新、资源整合与制度设计,帮助解决农业技术难题,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技特派员的经验做法获国家有关部委肯定。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全省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技术培训53.62万人次,解决具体技术问题5.43万个,开展技术咨询6.3万次,组织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9053项、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1.3万个、建成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4823个,帮扶企业(合作社)1.6万家、农户9.2万户,为全省培养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2.4万名。
从“单兵突围”到“集团作战”
早在科技特派员制度在贵州推行之初,便将科技特派员视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钥匙。然而,早期的探索充满艰辛。
2006年,时任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潘学军初到赫章时,面对的是交通闭塞、技术匮乏的困境。他用了两年时间走遍全省,最终选育出适应本地气候的核桃品种,并创新“矮化密植”技术,将挂果周期从10年缩短至5年。
如今,赫章核桃种植面积突破160万亩,带动20万农户增收,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这样的案例在黔贵大地并不鲜见,一批批科技特派员如同“技术火种”点燃产业扶贫的星火。
2022年,我省在“单兵突围”基础上,推进“集团作战”,组建83个科技特派团以“一县一团”模式,赴全省农业县(市、区)开展科技创新服务。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这种“农民需求、专家上门、菜单式服务”的模式,从种植、田间管理到采收进行全程跟踪和技术指导服务,确保农户种得出、卖得了、收益好,切实为农户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我们这个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黔南州三都自治县针对蔬菜产业,由大河镇柳源村合作社来承担实施,我们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和黔南州农科院作为技术单位来共同参与。”贵州省科技特派团成员、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副研究员付文婷介绍道,项目经过前期的选育工作,共选育出5个表现良好的辣椒品种在三都进一步推广种植。特色早春辣椒新品种的引进,丰富了三都早春蔬菜品种类型,实现提早上市,填补市场季节性空缺,有效促进农户增收。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组团式”帮扶农技专家们长年累月的试验示范也终于“椒”出好成绩。新品种相较于三都本地现有的辣椒品种,每亩产值提高超1000元。
无独有偶。在威宁自治县,科技特派团团长张万萍带领团队攻克高寒山区蔬菜种植难题,引入抗寒品种“威芋5号”,配套地膜覆盖技术,助推海拔2000米的西凉山万亩蔬菜基地实现年产值超3亿元。
科技特派团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点对点”帮扶的局限,形成“技术支撑+产业协同”的集团化作战体系。
政策赋能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体系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深化,离不开政策护航。省科技厅通过资源整合、经费保障与考核激励三重发力,构建起科技服务的生态系统,让科技特派员“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在资源整合方面,打破部门壁垒,联合组织、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资源。在安顺市平坝区,科技特派团整合省农科院、贵州大学专家力量,针对山药产业研发“双胞山药”新品种,亩产提升50%,带动农户亩均增收5000元。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让偏远山区的农户也能对接高层次专家。
经费保障是制度落地的关键。省科技厅每年选派120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并支持每人每年4万元工作经费和示范点建设经费。2024年,全省科技特派员组织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2346项、组织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3596个,解决技术难题1.2万个。这些数字背后,是科技特派员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足迹,也是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杠杆效应的例证。
考核激励机制则激发了科技特派员的内生动力。贵州建立“需求对接—服务评价—动态调整”机制,将服务绩效与职称评审、评优挂钩。铜仁市对完成技术推广任务表现优异的特派员实行优先晋升,黔东南州采取科技特派员评选为“优”则原单位个人年度考核直接评为优。同时,为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贵州省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与农技创新工作相结合,科技特派员按照“1带5”模式,即1名科技特派员培养5名以上农村本土技术能手、每年开展50人次以上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户种植水平。这种“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让科技特派员从“要我服务”转向“我要服务”。
在泥土中书写科技为民的“贵州故事”
从潘学军用13年光阴让赫章核桃走向世界,到张万萍在高寒山区种出“致富菜”……贵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始终紧扣“科技创新为民生”的初心。
尽管成效显著,贵州科技特派员制度仍面临挑战:山区技术推广成本较高、跨区域协同机制待完善等。对此,省科技厅进一步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完善政策支持,坚持服务效果导向,积极为科技特派员松绑。完善联席会议制度,与组织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和财政部门加强联动,形成部门合力。
同时,不断优化选派方式,突出需求导向,加强各县(市、区)与派出单位供需有效衔接。县级科技管理部门与乡镇、县农业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提出“订单式”技术需求。派出单位根据“订单”为县(市、区)提供“菜单式”服务,做到精准对接、精准选派,因地制宜选派科技特派员。健全“法人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升科技特派员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持续加强科技特派员和管理人员相关政策和服务管理能力的培训,提升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管理人员和县(市、区)工作人员的管理服务能力,更好地促进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专长、助推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科技下乡”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贵州路径。未来,随着制度创新的深化,贵州将继续以科技为笔,书写更壮丽的乡村振兴篇章。
工业生产线的“特种兵”
我省大部分企业仍面临“引才难、留才贵”的困境,一些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最后一公里”梗阻。究其根源,是科技与产业“两张皮”“人才与需求不对等”的问题。为此,2024年底,省科技厅联合省教育厅出台《贵州省“科技副职”“科技专员”管理办法(试行)》,选派125名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服务,取得初步成效。
而在今年4月27日的贵州省科技副职、科技专员产才对接交流活动上,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友昌强调科技副职、科技专员队伍正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先锋队”和“特种兵”。
“我是2025年1月正式到联塑科技发展(贵阳)有限公司任职科级副职的。”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省功能高分子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负责人龚维说。得益于省科技厅与学校的大力支持,他才能打破“束手束脚”的状态,带领团队与联塑科技发展(贵阳)有限公司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让自己团队的所学所研与公司新产品开发、生产技术相结合,利用团队拥有的5件发明专利技术成功在联塑科技发展(贵阳)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推广应用,所开发的“抗低温PPR冷热水管”和“抗老化PVC排水管”,实现销售收入与利税双提高,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出较大贡献。
贵州理工学院教授秦庆东在贵州贵材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科技副职以来,肩负新能源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的重任,带领校企联合团队瞄准电池托盘材料制备与加工持续开展技术攻关。
“新能源车的竞争,本质上是材料与工艺的竞争。”秦庆东带领的技术团队深入调研产业链后提出,贵州丰富的铝资源与区位优势可转化为产业优势。在企业的支持下,团队通过微合金化设计与热处理工艺优化,开发出高强度、高导热的新型铝合金材料,可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托盘材料,并通过先进焊接技术实现托盘的整合连接。
“实验室的成果必须经得起工业化生产的检验。”秦庆东带领团队深入生产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工艺流程,最终改善了提取效率,开发出高性能新型特种螯合树脂吸附材料。该材料具有选择性高、循环稳定性强的特点,使镓的提取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该技术材料在生产线应用后,新增产值超1000万元,并申报2件国家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为“富矿精开”重大战略提供支持。
“科学家不能只待在实验室,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企业就是我们科技人员的衣食父母。”这是秦庆东常挂嘴边的话。多年来,他坚持每周深入企业车间,从技术咨询、工艺改进到人才培养,提供“全链条”服务。
从特种树脂到新能源材料,秦庆东的科研足迹折射出贵州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在他看来,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在于“共情”:“要听懂企业的语言,理解他们的焦虑,才能让技术真正落地生金。”未来,他计划联合更多高校与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为贵州新型工业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为贯彻落实“富矿精开”重大战略持续添砖加瓦。
“科技副职”“科技专员”的选派将科技人才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实现了从“技术输血”到“创新造血”的跨越。科技副职的派驻,不仅解决了企业技术“卡脖子”难题,更让科研人员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产业创新的直接推动者。
“这只是我们选派的第一批科技副职、科技专员,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形成‘科技人才助力产业发展,产业成就人才成长’的产才融合发展良好局面。”据省科技厅人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以需求为导向,精准选派更多科技副职、科技专员入企服务,推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
(本版资料图片由贵州省科技厅提供)
下一篇:持续推进野外生物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