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张警 徐涛
5月19日,从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研究人员首次在昆虫体内发现中国物种新记录——线虫被毛孢,这一新记录已在国际真菌学期刊上发表,不仅证实了贵州保存着完整的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更展现了其作为真菌与昆虫协同进化理想生境的重要价值。
“与其说是找到的,不如说是碰上的。”贵州大学林学院硕士研究生吴旭深有感触地说,“发现往往充满戏剧性,有时多年无果,有时却能一次性收获多项成果。”
物种新记录是指某个已知物种在某一地理区域(如国家、省份、生态系统)首次被科学记录,类似“新发现”“新分布”。
就在发现线虫被毛孢前不久,吴旭所在的野生兰科植物监测团队在茂兰和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贵州植物新记录属——杜鹃花科假沙晶兰属,以及该属下的浙江假沙晶兰和球果假沙晶兰两个新记录物种。
这些通体莹白、茎干纤细的珍稀植物被誉为“幽灵之花”。参与调查的余江洪博士形象地描述:“每一株‘幽灵花’的根系,都连接着一个隐秘的真菌王国。”
一年内连续发现两种假沙晶兰属物种,不仅丰富了贵州植物种类,更反映出贵州森林生态系统持续向好的态势。“对研究人员来说,这样的成绩或许还不错,但随着新技术应用,一年或许能发现更多新记录。”吴旭说。
如何判定一个物种新记录?“关键在于系统性地收集其区别于已知物种的独特证据。”贵州省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袁果说,现代物种鉴定已从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技术。“就像区分家族成员,形态学能辨认‘一家人’,而基因测序能精确判定是‘亲兄弟’还是‘堂兄弟’。”
这一技术革新大大提升了物种新记录的发现效率。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袁果所在的生物研究团队近几年先后在贵阳、毕节、铜仁、黔南、黔西南等地发现20多个动物新记录,包括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等。
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中华秋沙鸭等频繁在贵州多地现身,成为贵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
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贵州拥有多项生物多样性“之最”:全球最密集的桫椤林、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水青冈林、唯一的石灰岩原生黄杉林。
目前,我省动植物物种数量在全国排名第4,其中动物排名第3,植物排名第4。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近20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近100种。近95%的物种在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一些此前在贵州没有分布记录的植物,现已在贵州被发现。
据省林业局最新统计,全省高等植物种类已从10255种增至12472种,新增2217种植物新记录,近5年发现65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每个物种都是自然演化的奇迹,承载着独特的生态价值。”专家表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生态文明的体现,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贵州这片生态沃土正成为更多生命的乐园,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贵州贡献着重要力量。
上一篇:夏天的低吟
下一篇:生物航油出口首船从连云港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