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家长求助: 小禹读五年级,老师布置写一篇有关朋友的作文,孩子却说:“我没有朋友。”原来,小禹的父母忙,而奶奶忙于做家务,一家人很少与小禹交流。上了小学,小禹就开始上各种辅导班,根本没有时间与同龄孩子玩,只能与作业为友,他不会与人交往,在集体活动中经常成为“被同伴抛弃的人”。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答疑: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许多家长抱怨孩子“沉迷手机、不愿出门”,却未意识到,正是父母缺少陪伴或过度保护,让孩子从小失去了学习社交的机会。当孩子习惯了独处,从“没机会玩”到“不会玩”,再到“懒得玩”,孤独的种子早已在童年埋下。
难怪网上流传着一句话:“上千人的社区,孩子下楼找不到一个同龄玩伴。”到底是谁夺走了孩子的自由和社交的能力?一是以爱之名剥夺自由。低年级时“怕不安全”禁止出门,高年级时“怕学坏”限制交友。“无菌环境”剥夺了孩子通过冲突、妥协、合作学习社交的机会。二是父母成了孩子的“代言人”。遇到困难,父母立马上手;犯了错误,父母帮孩子道歉。孩子逐渐丧失表达欲望,形成“我说了也没用”的习得性无助。三是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如孩子被学业占据了时间,所谓的自由时间也只是写完作业后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而不是与同伴自主探索的真实社交,社交技能无法自然发展。四是父母过度干预或忽视。当孩子与同伴交往起争执时,家长急于“灭火”而非旁观,有的家长认为“学习好就行”,缺乏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关注。
孩子在与同伴的自由玩耍中,通过协商规则、解决冲突,逐渐掌握自主处理矛盾的能力,这种社交智慧远胜课堂里的说教。如何破解这一困境?以下三步可帮助孩子重建社交生命力。
把“疯玩”当刚需,玩耍是最高效的社交学习
真正的合群和社交能力,绝不只是附和,而是一种和他人建立成熟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很难通过说教来教会,只能让孩子在群体游戏中体验才能获得。每天留出一点“野蛮生长”时间,哪怕只是在小区里与小伙伴追逐打闹。神经科学证实,多巴胺促进愉悦感,内啡肽缓解压力,奔跑嬉戏时分泌的多巴胺和内啡肽,能提升孩子的情绪调节与共情能力。还要警惕“课程表童年”,特别是小学阶段,要预留固定的社交时间,如每周半天自由,组织家庭野餐、亲子运动等。研究发现,在自然环境中游戏的孩子,合作意愿比“室内学霸”高3倍。即使孩子学业一般,只要心地善良,都会有朋友;即使学霸,他们也需要有谈得来、玩得来的朋友。
做“迟钝”的家长,让社交冲突的子弹飞一会儿
在交往过程中,孩子能通过试错建立社交直觉,他们在社交中遇到困惑或难题,焦虑的父母一定要管住想帮忙的手,闭上想说教的嘴,先试着学习给予孩子自己处理和解决社交问题的机会,除规定“不准打头、不得辱骂”之外,孩子争执时绝不插手。两个男孩因玩具争吵而绝交,父母暗中沟通“冷处理”,三天后孩子自己发明了“轮流+交换”规则,这就是交往能力的发展。如果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多用复盘代替说教,睡前可问:“今天和谁玩得最开心?为什么?”而非直接追问:“有人欺负你吗?”
示范真实的关系,父母是最好的社交教练
有一句话挺有意思:“孩子从来不会好好听从长辈的教导,但他们永远都在模仿长辈。”家庭会议中不妨“表演”一下冲突解决,如夫妻故意争论“周末去哪玩”,演示如何倾听、妥协。数据显示,每周自由玩耍少于三小时的小学生,手机成瘾率是其他孩子的5.8倍。孩子在现实中的“归属感”缺失时,往往会转向虚拟世界寻求替代性满足,然而屏幕无法提供真实的眼神交流和肢体接触,这正是线下社交不可替代的价值。建议联合三到五个家庭成立“周末互助组”,轮流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既减轻育儿负担,又能创造混龄社交场景。教会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寻找同伴,和同伴一起结伴前行,才能看见更大的世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