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说起普惠金融,在笔者看来,普惠二字,关键在于先“普”后“惠”。若连普及都未做到,空谈优惠又有何意义?然而现实却是,一提普惠,就意味着银行要让利减息,仿佛所有经济难题,只要银行让利就能迎刃而解。
在实际工作中,我接触过众多中小企业。不少企业经营艰难,小老板们甚至以个人信誉为担保借贷,很多中小实业的征信状况实在不容乐观。但为了企业能继续运转,他们仍在苦苦支撑。这类客户风险高,却恰恰是普惠金融应当覆盖的群体。倘若只强调“惠”,银行又该如何把控风险?所以,普惠金融不应仅仅等同于低利率,而应是风险定价下的综合服务。年化18%甚至24%的小微金融定价,其实也合情合理。毕竟,若正规银行机构不服务这部分客群,他们从民间借贷或网贷平台获取的借贷成本只会更高。普惠金融不能忽视这部分群体,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必须进行风险定价。
近年来,普惠小微贷款被当作“政治任务”,银行看似积极响应,实则陷入“指标内卷”的泥沼。大型银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以低利率抢夺优质客户。中小银行为完成任务,要么无奈跟风降价,导致利润亏损;要么被迫下沉客群,却又受到利率限制,只能在政策的多重约束下艰难挣扎。这种“一刀切”的普惠模式,带来了两大严重后果。一是引发市场恶性竞争,银行体系风险不断积聚。大型银行用低利率吸引本应支付更高资金成本的中高风险客户,间接抬高了中小银行的坏账率。二是造成客户需求错配,助贷平台野蛮生长。大量征信有瑕疵、经营不稳定的小微企业被银行拒之门外,只能转向年化24%以上的高息助贷,形成了监管套利的灰色地带。
实际上,普惠金融的本质应是“风险定价分层”,而非“利率价格战”。
普惠业务同质化: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当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呈现出“三同”特征,即客群相同(主要聚焦纳税记录良好、抵押物充足的头部小微企业)、产品相同(清一色的“税e贷”“流水贷”)、利率相同(大型银行年化3.5% - 4%,中小银行4% - 5%)。这种高度同质化的竞争,本质上是监管考核压力下的“指标求生策略”。
这些共同特征导致大型银行低价倾销,挤压了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国有大型银行凭借存款成本优势(大型银行1.5% vs 中小银行2.5% + ),将普惠利率压至接近资金成本线。比如某大型银行推出“小微快贷”,年化利率3.7%,实际上只覆盖AA级以上客户,却吸引了大量中小银行的目标客户“跳单”。中小银行为完成“两增两控”指标,只能降低风控标准争夺次级客户,但利率上限又被严格限制,风险与收益严重失衡。
监管的利率管制进一步加剧了“伪普惠”现象。监管要求普惠利率“只降不升”,使得银行无法根据风险进行动态定价。例如某农商行对餐饮业小微客户测算风险溢价需增加2%,但因政策限制只能维持4.5%的利率,最终该行业不良率飙升至8%。这种“风险与收益倒挂”的情况,迫使银行采取“形式合规”的方式应对监管,如通过借道助贷平台转移高风险客户,或利用“借新还旧”来掩盖不良。某西南农商行长期服务腰部客户,形成了自己的风控盈利模式,但省联社新领导视察后,发现该行普惠利率远高于同业,立即要求整改,停业务、抽贷,引发了一系列混乱。难道真实的客户需求和健康的财务模型,就一定要让位于普惠必须低价的硬性要求吗?
最终,客户需求分层与银行供给单一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小微客群的真实需求呈现“金字塔结构”。顶层20%的优质客户被大型银行低价垄断,中间40%的中等风险客户需要“利率上浮 + 灵活担保”的产品,却被银行视为“鸡肋”。底层40%的高风险客户则完全依赖助贷平台。某调研显示,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商户中,仅35%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其余65%依赖民间借贷,年化利率普遍超过20%。
让市场决定利率,让银行回归风险经营
笔者一直呼吁实行风险定价,破解普惠困局的关键在于“分层定价 + 风险隔离”,具体需要从监管政策、银行策略、纪检监督三个方面重构规则。
首先,要放开中小银行的定价权,结束“利率管制式普惠”。允许中小银行“风险溢价自主浮动”,对于单户500万以下的小微贷款,取消利率上限管制,让中小银行能够根据客户的征信、行业风险、现金流等指标进行动态定价。例如,对于受疫情冲击严重的旅游行业客户,可以上浮利率2% - 3%以覆盖潜在风险;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则可以引入“投贷联动”模式,用股权收益来补偿信贷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大型银行实施“优质客群利率锁定”。要求大型银行的普惠贷款中,AA + 级以上客户占比不得低于70%,且利率不得低于资金成本 + 1.5%。这样既可以防止大型银行“低价通吃”,又能引导其发挥资金优势服务真正的头部客户。比如,建设银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科技积分贷”,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将利率降至3.5%,但客户需满足研发投入占比超5%、专利数超10项等硬性指标。
构建“风险分层隔离”机制是核心,这对于避免系统性风险至关重要。应该明确划定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的客群边界,通过监管评级进行强制分流。大型银行主要服务年营收5000万以上、资产负债率低于50%的“强普惠”客户,中小银行则聚焦年营收500万 - 2000万、抵押物不足但现金流稳定的“弱普惠”客户。例如,广发银行杭州分行针对义乌商户推出纯信用的“商城E贷”,年化利率6% - 8%,客户需提供连续12个月的平台交易流水。
既然网贷平台存在,就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对高风险客群实行“联合贷款 + 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比如中小银行可以与保险、担保公司合作设计“风险分级产品”。例如,宁波某城商行推出“助微保”,对餐饮业客户收取8%的利率,其中2%用于购买贷款保证保险,银行实际收益6%,保险公司承担首损20%。在这种模式下,银行敢于下沉客群,客户也能获得“可承受的高利率”。再比如,西北某民营银行与中小银行合作开展无抵押小微贷款,利用其系统和大数据优势,适当提高对客定价,满足更多中小银行存量客户的贷款需求。
最后,必须严查“普惠狂欢”背后的权力寻租行为。重点监督客户经理利用定价权索要回扣、中介勾结套取低息贷款等行为。如果客户确实得到了实惠,大型银行虽未盈利但风险暴露了,也可视为普惠金融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最可怕的是,客户实际利息并未降低,银行也没赚到钱,风险却正常暴露,唯一获利的是贷款中间商和银行经办人,这就与普惠金融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所以,普惠金融不应是“监管指标锦标赛”,而应是“风险定价能力试金石”。只有打破利率管制、允许风险分层、强化纪律监督,才能让银行从“应付考核”转变为“经营客户”,让小微群体从“求贷无门”转变为“各得其所”。否则,当助贷平台年化36%的利率成为市场常态时,普惠金融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随着供应链金融新规、电子债权凭证信息保送和自律规范细则相继发布,国企该如何实现合规与增长并重?
在国企、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合规是头号重难点。近年来,供应链金融领域的政策环境与市场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监管对业务合规性与真实性的要求已提升至全新高度。与此同时,票据市场利率持续走低,“零利率”现象倒逼企业重新审视传统业务模式。在此背景下,票据、供应链票据、电子债权凭证已成为国企、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主流工具。 这三种工具既能满足监管对贸易背景真实性、资金流向透明度的严格要求,又能为企业开辟新的融资路径与利润增长点。
为此,华贸融财经特地举办为期两天的线下《供应链票据、国内信用证、电子债权凭证产品设计及业务机会的主题培训》,帮助计划或正在开展供应链票据、国内信用证、电子债权凭证等业务的企业精准破解实践难题。
为什么这场培训你非来不可?
一是痛点精准狙击,三位专家(企业、科技、金融不同角度的专家给大家实战经验的答疑)将结合真实案例,深度解析合规风险、融资难题、技术陷阱等“避坑指南”。
二是机会抢先布局:手把手教你玩转票据、供应链票据、电子债权凭证,从产品选型到资产证券化,一步到位。
权威讲师坐镇,分享实战经验
本培训特邀三位业内资深专家,他们将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分享供应链票据领域的最新动态、前沿理念和创新实践,为您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A老师
票交所外部专家讲师,先后供职于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总行票据业务部、某大型证券公司,参与标准化票据创新及首批产品创设,对于票据市场、供应链金融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课程大纲
分享时长:一天半
01
票据缘何出现“0”利率
1、票据利率走势分析框架
2、2025年票据市场利率前瞻
3、票据业务节奏安排与机会把握
02
近期重要市场政策分析与关注点
1、《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 引导供应链信息服务机构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供应链新规)
2、《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2025年)
3、《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业务真实交易材料审查指引(试行)》
03
当前市场环境下,票据业务经营模式探讨
1、低利率时代,票据业务如何创利
2、同业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特点与优势
1) 国有行
2) 股份制
3) 大城商
4)城农商
3、商业银行票据经营探讨
1) 何为“票据一体化运作
2)如何看待“票据低风险业务”
3) 与财务公司票据业务合作“新”方式
4) 与担保公司票据业务合作“新”方式
5)《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业务真实交易材料审查指引(试行)》的亮点与机会点
04
供应链新规出台,票据、国内信用证、电子债权凭证如何布局
1、“中企云链”等电子债权凭证模式分析与展望
1) 电子债权凭证产生的特殊背景
2) 电子债权凭证的性质
3) 电子债权凭证VS.“票”:共性与区别
4) 电子债权凭证的应用场景
5)电子债权凭证的商业价值与展望
2、供应链票据
1) 供应链票据的性质
2) 供应链票据相关参与方:供应链票据平台、供应链平台、接入点与企业
3) 供应链票据VS.传统票据
4) 供应链票据VS.信
5) 供应链票据架构与流程
6) 如何参与供应链票据:企业、平台与金融机构
7) 供应链票据在企业司库建设中的机会
3、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ABN\ABCP)
1)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的架构与角色
2)供票ABN\ABCP的核心价值
3)供票ABN\ABCP市场展望
05
如何用活票据,玩转商票
1、如何“票据关系通授信,置换贷款降低成本”
2、如何“企业融资缺授信,关联企业助东风”
3、 如何“信用提升灵活授信 负债义务表外体现”
4、 如何“上游强势难用票,贴现利息买方付”
5、 如何“贴现利息双方摊,票据流转更便捷”
6、如何“免除贴现或有负债,消除上游收票顾虑”
7、如何“贴现线上自动化,手续简便更高效”
8、如何“承贴一体化,上游无感收票”
9、如何“商票叠加银行信用,票据流转多渠道”
06
票据业务风险演化、典型案例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