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2020年年底,周建忠搬进了位于黄坛口乡政府所在地的安置小区。2022年,他操起老本行,再次开起了农家乐。农家乐的生意一直不错,收入比在牛头湾更稳定些。
如今,周建忠有了一个新身份:湿地公园巡护员。每天早晚,他都要去牛头湾所在的一级保护区区域各巡查一次,负责劝阻违规垂钓、反馈水面垃圾等。
看着岸边醒目的“牛头湾生态修复示范地”标志牌,周建忠感慨万千:“只有人的活动退出了,环境才能保护好,现在我明白这个道理了。”通过补植绿化和封育保护等手段,日渐葱郁的林木已将原来村庄的痕迹一点点擦除。
“现在鸟真是多啊。”周建忠说,取水口附近1.3公里水面隔离带上,经常站着一溜儿的野生鸬鹚,至少有百只。
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中心巡护船只驾驶员邱航的手机相册中,保存最多的是库区各种野生鸟类图片。“中华秋沙鸭、鸳鸯、白天鹅、大雁、白鹭、白鹇、鸬鹚......这里环境安静,成了一个鸟类的天堂。”邱航说,有的候鸟已变成了“留鸟”,鸟类聚集的壮观场面随处可见。
“人退鸟进”的背后还隐藏着库区产业转型的一道“加减法”。近些年来,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中心利用保护区产业转型补助资金,积极支持库区沿岸村庄进行板栗林改造,扶持发展中草药、黄精等林下经济,引导库区产业转型。同时,管理中心还从百姓实际需求出发,新建小微通讯站22个,新建或修建码头6座,解决农民饮用水困难自然村7个,让为保护库区生态环境作出重要贡献的村民们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3位库区村民的“转身”
清晨的乌溪江上,一叶扁舟划破薄雾,衢江区湖南镇破石村村民余建青拿起手机,定格下这水墨画般的美丽景观。这则配文为“烟雨湖南,梦幻乌溪江”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后,引来众多点赞。
余建青曾是破石村的养猪大户。2013年4月,乌溪江水源地范围全面禁养生猪。余建青转型开起了农家乐,在摄影爱好者的建议下,他穿上蓑衣在江面撒网当模特,意外成了网红。
“谁能想到,一次换装引来这么多人,学到这么多东西,见这么大世面!”余建青说,他的手机里有上百个摄影群,群友来自世界各地。为此,余建青也学到了不少摄影知识,还加入了衢州市摄影家协会。
姜建明从小生活在乌溪江库区,曾是一位木匠,因为喜欢纪录片而自学摄像。他拍摄的《风光无限乌溪江》《秋色迷人》《廖家大院》等多部反映库区风光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在从事风光视频拍摄、宣传家乡的同时,姜建明还担任了护水志愿者,被评为衢江区第二届“十大爱心模范”。
“库区很多村庄在慢慢消失,我要把它们留在影像里。”姜建明说,他正在为湖南镇的每个村庄建立“影像档案”。
今年78岁的陈国炎一生与水相伴。年少时,他是乌溪江上撑着小舢板运货的小船工。成年后,他进入运输公司,成了客运船只驾驶员。公司改制后,他自主创业,成立了九龙湖运输服务中心,接送游客的同时兼职清理水面垃圾。2017年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没有了游客,清理水面垃圾成了他的最后一份工作。
“以前一到汛期,垃圾很多,船都没法开,现在,库区的人环保意识都很强,水面清爽了。”陈国炎感叹道,这辈子与这泓水结缘,如今年纪大了,还是舍不得离开,愿意当水源地封闭管理区的“守门人”。“天天看着这清澈的水面,成群的鸟飞来飞去,心情就很好。”
严格的保护措施,倒逼着越来越多的“余建青”“姜建明”“陈国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重新认识和定位这片绿水青山带给他们的新价值。
站在水库大坝上,环视四周,山花烂漫,天、山、水共一色,令人心旷神怡。不负青山不负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所演绎出种种可能的故事,在这里是如此真实而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