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兆
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经济在稳增长、促创新、扩就业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业应积极响应政策导向,从优化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等维度精准施策,全力打通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最后一公里”,助力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加速前行。
直面民营企业融资“痛点”,是银行业通过技术创新重塑金融服务的新范式。在金融科技深度赋能下,银行可将民营企业的技术实力、专利价值等“软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评分,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方案。这些创新举措持续推动民营企业贷款规模稳步增长,有效疏通了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在贵州某制药有限公司的药品包装车间,机器轰鸣,流水线高速运转。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和生产投入,面临流动资金紧张的难题。作为贵州省医药行业的标杆企业,该企业虽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但轻资产属性使其难以满足传统融资中实物抵押或第三方担保的条件。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商银行”)贵阳乌当支行在了解企业困境后,迅速成立了专项服务团队,主动上门对接,深入调研经营状况、技术优势及融资需求。针对该企业轻资产、无足够抵押物的特点,该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将目光聚焦于企业所拥有的55项专利,为企业制定“知识产权质押+信用担保”专属方案,并用最短时间完成贷款申报审批,真正做到“高效对接、定制服务、及时投放”,成功为该企业发放专利权质押贷款1300万元,帮助企业将“知产”转化为“资产”,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难题。
“这笔贷款资金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为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感谢工商银行的创新金融服务,让我们能将‘知产’转化为‘资产’,真正实现无形资产的价值。”上述公司负责人在获得工商银行贵阳乌当支行1300万元专利权质押贷款后激动地说。
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运营与高成长潜力的核心特征,各大银行也在持续突破传统财务指标束缚,自主研发科技企业专属评价模型,为科技企业提供更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
某人形机器人领军企业主营工业人形机器人,采用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结合动捕数据、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首次实现接近人类的自然步态,解决了传统机器人“小碎步”“屈膝行走”等问题。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会同工银资本积极围绕企业发展规划与需求进行深入对接,加速推进“信贷+股权”叠加式金融服务。依托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模式,在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企业长远发展的经营底座,深度实现金融价值与企业成长的双向奔赴。
据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介绍,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科技企业投融资余额超1500亿元,累计为超1.5万家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助力增强我国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的底气和信心。
而在直接融资方面,银行业加强与资本市场的合作,为民营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例如,工商银行持续完善股权服务产品矩阵,根据科技型企业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精准支持孵化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等不同阶段的企业股权金融服务需求。
尽管相关探索已初见成效,但各大银行在支持民营经济投融资发展中仍面临挑战。例如,在产品创新层面,部分特色产品覆盖面与适应性不足,难以满足特殊行业、新兴业态民企的个性化需求,且部分创新产品风险评估与定价模型有待完善,实际操作中存在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情况。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业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内容,从多方面完善并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一是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针对民营企业设置快速审批通道。二是构建“债权+股权”模式,设立产业基金投向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投贷联动与市场化债转股。三是提升产业链金融服务质效,依托核心企业信用服务上下游,搭建资金流信用平台,提升应收账款融资效率。
放眼未来,随着金融与产业的共生共荣,民营经济定能释放更大活力,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引领下,各大银行也将进一步助力民营企业突破融资瓶颈,推动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