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近日,重庆市万州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公布数据,今年1月至4月,长江万州段氨氮含量稳定保持在0.03mg/L,优于Ⅰ类水质标准。这一数据与39年前的0.2mg/L相比,降幅达85%,标志着长江万州段水质持续改善。
三峡库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承担着全国35%淡水资源涵养重任,维系着长江中下游3亿人的饮水安全,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关乎重庆长远发展与国家发展全局。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着三峡水库的水质安全。
氨氮含量是衡量水质的关键指标之一,数值越低,表明水质相对越优。1986年6月,重庆市万州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原四川省万县地区环境监测站)开启长江水质监测记录,当时氨氮含量为0.2mg/L。此后39年间,长江水质历经变迁,尤其是十多年前,受粗放式发展模式影响,长江生态环境遭受“重创”,水质堪忧。
重庆市万州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向勇,深耕长江水质监测领域29年。“10年前,在长江取样时,江边黑泥散发着刺鼻恶臭。”向勇向记者介绍,当时,万州同众多沿江地区一样,面临化工围江、黑臭水体等严峻问题。
近年来,万州区坚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治水、治污、治岸、治渔等系统工程,坚决筑牢污水入江防线,力求“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截至目前,累计铺设2060公里污水管网,建成92座污水处理厂,将393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全部纳入水质抽测清单。
“对比39年前的数据,如今万州长江段氨氮含量大幅下降,pH值保持稳定,溶解氧数值持续攀升,这些数据充分证明水质正不断向好。”向勇告诉记者,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显示,目前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流域水生态系统持续改善。其中,25个川渝跨界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较5年前提升4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让长江万州段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数据显示,目前,长江万州段已发现156种水鸟,消失三十多年的中华秋沙鸭也重现万州江畔。此外,重庆长江干流监测到的鱼类较禁捕之初增加47种,增幅超1倍,长江旗舰物种胭脂鱼、岩原鲤等也逐渐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