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老记者名编辑泛舟运河之上,被正在崛起的千年之城深深打动。记者 常鸣/摄昨天,北京日报社130余位老新闻工作者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感受这座千年之城的生机勃发。
燃灯塔下,老记者老编辑老职工仔细观看塔身上的浮雕与花纹。通州区文史专家任德永介绍说,燃灯塔是运河四大名塔之一,清代诗人王维珍曾写出: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说明漕运鼎盛时期,燃灯塔有着鲜明的地标作用。塔刹上也有一面铜镜,如今珍藏在通州区博物馆。“各位抬头看看悬挂在塔身上的塔铃,这是燃灯塔的标志。清代康熙年间,京东地区发生大地震,燃灯塔严重损毁,靠着各地的善男信女捐资,燃灯塔才重新耸立。上面的每一支塔铃都刻着对应的捐资人姓名。如今清风拂过,燃灯塔四周依旧能听到清脆的铃声。”
沿步道前行,大家走进西海子公园。“大家先停一下,看看右手边这棵老榆树。”任德永为老同志们讲解起这棵颇有故事的塔榆。“老一辈通州人都知道,燃灯塔上有棵‘草’,指的就是各位面前的塔榆。曾经它长在塔的十三层,靠着餐风饮露一点点生长,它的根脉就扎在燃灯塔的瓦片内。1987年,借着燃灯塔修缮的机会才将这棵塔榆移栽到这里。通州区这么多古树,或许塔榆不是树龄最大的,但一定是最知名的。”
行进途中,大家被“三庙一塔”景区内盛开的月季花所吸引,退休后住在通州的《北京晚报》国内国际部编辑袁爱芳跟老同事们说:“现在是通州最好看的时候,尤其这里的月季花开得特别好。”
“变化真大”“没想到通州现在这么漂亮”……一路参观,新闻工作老前辈们不禁发出感慨。20年前《京郊日报》编辑杨英曾多次来通州采访,如今重游故地,她坦言变化很大。“不仅了解了通州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更感受到通州的魅力,如今的通州是古今融合的城市典范。这里不仅是北京发展的新高地,也是文化自信的展示窗口。”
原北京日报社副社长徐文珍同志还向老伙伴们分享了自己在宋庄艺术创意小镇的见闻,她说宋庄是一个蕴含满满宝藏的小镇,不仅有艺术馆,还有咖啡和美食,她希望大家一起去看看。“如今通州区的变化,就是北京市乃至全国变化的缩影。”
随后,老同志们登上了游船。“日新月异,今天的通州和印象里,真的是太不一样了。”站在游船的观景平台上,原《京郊日报》副总编辑闫文利不禁感慨。十余年前,闫文利受邀为电视台一档讲述运河文化的节目撰写解说词,他坦言当时并不了解运河历史,在查阅大量资料后,他感受到了运河文化的厚重。他曾在解说词中写下的“大运河是古代水上的高速公路”等词句,如今仍被许多描写大运河的文章使用。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作者: 张群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