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世界各国都开始能源多元化布局,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21世纪的终极能源”——氢能。中国也不例外。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国氢能产业正从试点探索逐步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
生产消费规模世界第一——氢气年产能超5000万吨
2024年,我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生产消费总规模持续增长,超过365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具体来看,化石能源制氢仍占氢气供应主导。煤制氢产量约2070万吨,同比增长约6.7%,新增产量主要应用于煤制油气。天然气制氢产量约760万吨,同比下降约4.4%。工业副产氢产量约770万吨,同比增长约4%。电解水制氢产量约32万吨,同比增长约3.6%。
记者了解到,2024年我国氢气生产和消费主要分布在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山西等地,也是传统重工业所在地。其中,合成甲醇、合成氨氢气消费量占细分氢气消费领域前两位,分别为约995万吨和950万吨,占比27%和26%;炼化和煤化工氢气消费量分别为约600万吨、405万吨,占比16%和11%。
值得关注的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受政策驱动发展提速,我国已逐步成为该领域的引领国家。2024年,全国新建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35个,新增年产能约4.8万吨,同比增长约62%;截至2024年底累计已建成项目超90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别约占全国已建成产能的45%和44%。从下游消纳场景看,电解水制氢主要用于交通、炼化、合成氨和合成甲醇及冶金、供热、发电、储能等领域。
政策牵引作用初见成效——市场价格逐步下行
氢能价格一直被认为是限制其应用的瓶颈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氢能生产侧价格加速下行,并逐步传导至消费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等政策在价格方面的引导效应逐步显现。
中国氢价指数显示,2024年全国平均生产侧、消费侧氢能价格分别降至30元/千克以下和52元/千克以下。2024年12月,全国氢能生产侧价格降至28元/千克,相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5.6%;消费侧价格降至48.6元/千克,下降约13.7%,创下生产侧、消费侧均价统计最低点。
从不同区域看,2024年底,示范城市群氢能生产和消费侧价格分别为27.4元/千克、45.7元/千克;非示范城市群生产和消费侧价格分别为28.5元/千克、56.4元/千克,示范城市群相对更具价格优势。从变化趋势看,示范城市群和非示范城市群价差收窄趋势明显。
成果转化支撑产业融合发展——多元场景应用有序推进
2024年,我国氢能制取储运用全链条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制取方面,单堆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实现在光储氢项目商业运行;兆瓦级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下线;规模化风电离网制氢示范项目实现商业运行;“海洋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验证”项目开工,一站式海上绿色氢醇氨生产作业系统获中国船级社原则性认可;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尚义一张北一带氢能源勘查开发项目圈定天然氢靶区。
储运方面,70兆帕大容积W型储氢瓶产品完成在智能氢轨车辆安装;5吨/天氢膨胀氢液化系统成功产出液氢;车载液氢系统通过低温性能及安全性测试;包头一临河国内首条具备掺氢输送能力的长距离高压管道项目竣工;深地大规模盐穴储氨库CQ-1井开钻。
技术装备方面,5兆瓦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一体化测试平台、50000标准立方水平隧洞式岩洞氢储能系统、10吨/天氢膨胀多效循环制冷型氢液化系统275千瓦钛基材料极板燃料电池电堆、20千瓦模组/200千瓦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装置等6项技术装备入选国家能源局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覆盖制储输用及质量检测全环节领域。
工业应用方面,宁夏宁东碳减排示范区可再生氢顺利并入煤制合成氨装置,全线打通电氢化运系统,实现煤化工可再生氢耦合应用;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期接网方案获批;河北昌黎投运高炉富氢冶炼工业化应用示范项目;山东临沂自主化纯氢多稳态竖炉示范工程正式运行;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投产;内蒙古达茂旗新能源制氢应用于工业天然气掺烧供能,实现氢能规模消纳并助力工业减排。
项目合作方面,中国多个企业先后与德国、沙特阿拉伯、约旦、越南等签署合作协议,探索在中国以及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氨醇项目,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参与《报告》编制的国能氢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位专家告诉记者,2025年是推动中国氢能产业迈过经济性拐点、转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国际氢能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以及国内提升氢能应用经济性、提高关键技术装备水平、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等挑战,应进一步强化政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推进核心技术突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支撑。